泥河湾于家沟遗址

2021-04-14 15:21:24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于家沟遗址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西南约500米的于家沟西侧,泥河湾盆地中部、桑干河北岸一条支沟——于家沟的第二级阶地中。于家沟遗址为泥河湾遗址群最重要的一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遗址,也是盆地内最早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之一。1995~1998年夏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采用国际通用的发掘方法,对于家沟、马鞍山等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连续性发掘,取得重大突破,入选“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于家沟遗址发掘两个探方,面积120平方米,出土打制和磨制石制品、陶片、骨制品、装饰品、烧骨等文化遗物及动物化石三万余件。

遗址文化层厚近7米,包含六个连续堆积的文化层。根据AMS-14C测年数据,遗址年代距今约1.6~0.5万年。下部层位文化遗物以发达的细石器工业制品为主体,细石叶石核属成熟的楔形石核工艺,常见器类有尖状器、边刮器、端刮器、矛头、锛状器、雕刻器、凹缺刃器、锥、钻等,加工技术娴熟。出土十余件原始夹砂陶片,陶胎较厚,质地疏松,火候不均,有些外壁保留压印纹,其中最大的一件可辨识为黄褐陶平底器的下部残片。此外,遗物中还出现单面局部磨光的石矛头和大量装饰品。上部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遗物种类多样化,陶器、磨制石器和骨器发达,楔形石核工艺迅速消失,转以锥、柱形石核生产细石叶。

与细石器制品伴生十余件距今逾万年的夹砂陶片,这些陶片层位确凿,原始特征鲜明,是迄今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片,对于探索东亚地区制陶业的起源以及定居和农业的出现,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装饰品材质多样,包括磨制骨管、钻孔小石环、鸵鸟蛋皮、螺壳和蚌饰。同样与原始审美活动相关联的赤铁矿团块和颜料研磨盘也有发现。

泥河湾盆地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代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华北地区典型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型区域。于家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充实了中国北方该阶段的考古学材料,展现出过渡阶段古人类文化清晰的发展脉络,为我们研究该地区两大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科学的地层和文化证据,必将有力推动过渡课题的研究,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