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遗址

2021-04-16 13:56:41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邢窑因邢州而名,主产地内丘县从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至元代初几乎一直为邢州辖县。邢窑遗址于1980年首先发现于临城县,之后分别在内丘、邢台和石家庄高邑县境内发现,目前共确定遗址总数32个,约北朝后期创烧,元代停烧。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2014年,邢窑考古发掘共进行过8次,涉及11个地点,总发掘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

1987~1988年邢窑首次试掘,证明内丘城关一带是邢窑的中心窑场,西关北是透影白瓷的主产地。1990~1992年祁村和双井发掘首次出土了唐和五代时期窑炉。1997年邢台顺德路的发掘出土了时代单一且埋藏丰富的隋代产品,扩展了人们对邢窑的新认识。2003年步行街发掘首次证实邢窑在唐代批量生产过“官”、“盈”款瓷器,同时首次出土了邢窑早期窑炉。2010年山下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金代时期遗物,大大丰富了人们对金代产品的了解。2012年内丘服务楼遗址集中出土了邢窑早期窑炉、灰坑和早期产品,而且首次出土了北朝~隋时期三彩残片,该发掘项目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临城瓷窑沟的发掘首次出土了金元时期的窑炉、作坊,对金元时期的遗迹遗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4年内丘翰林府的发掘出土丰富的宋、金时期的遗迹、遗物。 

陶窑组合(Y6、Y8)

邢窑成功的关键之所在于窑炉的设计与进步,早期窑炉(北朝~初唐)主要是成组而建,先从地表下挖一大坑,再在坑壁上向周边掏洞成窑,数窑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坑,与中唐以后地上建窑有明显的不同。另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窑壁,早期因掏挖成窑,土壁上抹泥,而中唐以后窑壁多是耐火砖砌成。除了窑炉,邢窑的成功还体现在原材料,工艺流程,窑具装烧,设计理念等方面,品类齐全,造型多样,既有大众化的瓷种以及素烧、三彩、陶器等,也不乏高端、精美的产品,特别是其主流产品白瓷的烧制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达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程度,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新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后世彩瓷的发展与繁荣。

青瓷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