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邯郸故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区及西南郊区。是战国中晚期赵国的都城,公元前386年赵敬侯由中牟迁都于此,至公元前222年,赵被秦灭亡,都城衰落,邯郸作为赵都历时159年,涉及敬侯、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缪王共8位君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9年更名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邯郸市文物部门对赵邯郸故城遗址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考古工作。
赵邯郸故城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周长25公里。
宫城俗称赵王城,位于邯郸市西南郊,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500余万平方米。宫城存在多处夯土建筑基址及大量的其他遗迹。城垣夯筑,西城、东城大部分地表可见,北城保存不好,城垣多位于地表以下。宫城内考古发现的遗迹主要有城门、道路、建筑、排水槽、水井等。西城为宫城核心区,平面近正方形,南北长1390、东西宽1354米。位于西城中部偏南的1号夯土台(俗称龙台)建筑基址规模最大,台基平面近方形,底部南北长296、东西宽264、存高7~16米,推测应为主要宫殿建筑基址。东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1442、东西宽926米。城内分布有两组宫殿建筑基址,亦属宫城的主要宫殿区,城垣内侧夯土墙体的附筑土坡上发现有保存相对较好形制独特的排水槽道遗迹,水槽方向与墙体垂直,总体呈缓坡状,由多节陶制排水槽构件互相衔接铺设而成。北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1520、东西宽1440米。城内发现有规模仅次于龙台的大型夯土台建筑基址。
赵王城全景
郭城俗称大北城,位于宫城东北60多米处。平面近不规则梯形,南北长约5000、东西宽约3500米。郭城被叠压于现代邯郸城之下,当时主要是平民居住区。除西北角一带尚存断续的地表城垣外,其余地段城垣均埋在今地表0.2~8米以下。城内遗迹丰富,包括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水井及一般居住址、墓地等。其中作坊遗址包括制陶、制骨、制作石器、冶炼等多种类型。
夯土台建筑基址
城垣断面
赵邯郸故城发现的遗物以陶器为主,大致可分为建筑用陶和生活用具两大类,前者包括筒瓦、板瓦、空心砖、水管、水槽、井圈等,后者有罐、豆、瓮、盆、碗等。除陶器外,城内还发现有石器、骨器、铜器、铁器等遗物。
赵邯郸故城总体平面布局为双城格式,全城由距离较近,但并不相连的宫城和郭城组成,宫城又由三座小城组成,郭城也存在小城或小城区。上述特点是东周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更是邯郸城的独特创造与发展。邯郸城多层次的多城制城市布局不仅在东周时期,即使在整个中国古代城市中也属孤例。
1961年,赵邯郸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文物部门编制完成《赵邯郸故城保护总体规划》;2013年,赵邯郸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