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秦行宫遗址

2021-05-11 14:19:19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秦行宫遗址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渤海西岸的金山咀一带。共三个地点,分布在以金山咀为起点的南北轴线上:一是在金山咀上;二是在金山咀北约300米的横山;三是在横山北约500米的高地上。1986年,为配合横山高地的基建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9年更名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横山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揭露出秦代房屋基址2座。1987~1991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北戴河区文物保管所共同组成考古队,在横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历年考古发掘总面积15836平方米,揭露四组建筑基址以及灶、水井、排水管道、窖穴等遗迹,遗物丰富,以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为主,也有少量的盆、甑、罐、瓮等生活用具。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

陶水管

陶筒瓦

陶瓦当

发掘区内建筑基址布局可分成A、B、C、D四组,十四个单元。A组位于发掘区东部,由一处院落和四个单元组成。院落平面长方形,四周有夯土墙,南北长约114、东西宽约33米,院落内自南向北分布四个单元建筑。B组位于发掘区北部,A组西侧,由一处不规则形院落和三个单元组成。南高北低,倾斜度很大,院落四面有墙。C组位于发掘区南部,A组西侧,由一处院落和两个单元组成。南部延伸到发掘区外,存东、西、北三墙。D组位于发掘区西南部,平面曲尺形,由一条通道和五个单元组成。外围四面有墙,构成一组独立的建筑。除北墙外,东、西、南墙均不规则,东墙即C组西墙、B组南墙西部和西墙南部。

发掘区内建筑遗迹布局紧凑合理,四大组建筑的平面形状不尽相同,A、C两组长方形,B组不规则形,D组采用曲尺的形式填补了B、C两组留下的空间,使建筑总体成为较规整的形状。横山揭露的建筑遗迹,作为一个独立的建筑群,采用不对称的建筑组合形式。建筑群内的建筑高低错落,呈现出有主有次和富于变化的轮廓。已发现的建筑遗迹门的朝向基本一致,反映出建筑群内各建筑的院墙或单体建筑基本是平行或垂直的。

横山揭露的建筑遗迹布局紧凑,规划整齐,结构合理,出土遗物时代特征一致。表明这是一处营建前经过精心设计,一次建成的大型建筑群。它和分布在其南、北的金山咀和人大、专家疗养院内的两处建筑遗址在空间上虽不连在一起,但从三处遗址分布在一条轴线上,彼此相距不远,出土物相近看,它们之间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视为一个整体,是一处大型的建筑群体。

三处建筑遗址的年代相同,均营建于秦代,金山咀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横山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人大、专家疗养院遗址面积不亚于横山,在渤海边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分布有如此密集且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显然有着特殊的意义,遗址内出土的巨型夔纹半瓦当、云纹大圆瓦当等大型建筑构件不可能用于民间,近10万平方米浩大的建筑工程也不是一般郡县所能完成的。综合上述情况,推测这处大型建筑群应为皇家所建,结合文献记载,极有可能是秦始皇东巡时在渤海边修建的行宫。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探索秦皇岛地名的由来,深入研究秦代皇家建筑的形制、结构、布局、用材等问题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实物资料。

1996年,北戴河秦行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