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雄安新区考古调查成果丰硕

2021-05-27 16:34:59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党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切实做好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工作,全力支持新区建设,根据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的部署和要求,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成立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于2017年6-12月对雄安新区全境33个乡镇的640个行政村约200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同期,还开展了机载激光测绘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调查登记各类文物遗存263处,其中遗址189处、墓葬43处,古代建筑15处、近现代文物16处。这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这些文化遗存时代早到新石器时期,晚到明清时期,历代遗存都有发现,地下埋藏文物尤以新以石器、战国、汉代为多,涉及城址、聚落址、墓葬、窑址等;地上遗存,则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碑刻以及近现代革命史迹。本次调查工作将文字、表格、图片、绘图等遗存数据资料实时上传至考古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并依据遗存的保护级别、保存状况、科学价值划分为为A、B、C、D四个等级。容城南阳遗址、任丘三各庄遗址等13处遗存,面积大、保存状况好、文化内涵丰富且学术价值重要,定为A级;午方遗址等29处遗存,保存状况较好,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需要进行勘探及发掘,定为B级;北城村北遗址等136处遗存,保存状况一般,但仍具有一定学术价值,需要勘探并进行有重点的发掘的遗存,定为C级;辛庄遗址等85处遗存,保存状况较差,价值一般,原则上不再进行发掘,但在将来的建设过程中仍需予以关注,定为D级。

新石器时代,前仰韶时代(距今7000-6700)遗存,包括安新留村遗址等,典型器物有陶釜和陶支脚,其次有钵、壶、盆、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中期(距今6000-5500)遗存有任丘市七间房乡任丘三各庄遗址,面积40000-70000平方米,典型器物为彩陶钵、盆,多饰红黑彩,图案有弧形三角、圆点、带状纹;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晚期(距今5500-5000)遗存包括容城午方遗址,东牛遗址,文化层厚45-110厘米,典型陶器为筒形罐和彩陶钵等,以红彩为主,图案常见条带纹三角形文饰、网纹、斜条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BC4600-4000)遗存包括安新申明亭遗址,遗址面积3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遗物有泥质灰陶素面贯耳盆残片、泥质灰陶篮纹器物腹片、泥质灰陶绳纹器物腹片、泥质褐陶器物腹片、磨光黑陶器物口沿残片等,其中以磨光黑陶器物最为典型。上述遗址代表了此地史前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研究白洋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存编年、人地关系、生业模式、环境变迁、文化发展与传播都有重要意义。

三各庄遗址保护标志碑

夏商西周三代,华夏王朝鼎盛于中原腹地,其灿烂文化影响波及四方,地处古黄河下游的雄安地区介于华夏与戎狄之间,属于中原王朝的北疆。调查发现的晾马台遗址、白龙遗址正是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代表。晾马台遗址,位于容城县晾马台镇晾马台村西北,面积1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2—3米,典型器物有绳纹鬲、灰陶盆等,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晾马台遗址远景

晾马台遗址采集标本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异常丰富。以黑龙口长城代表的燕南长城,西起易县,经徐水、荣城、安新、文安、雄县是战国时期燕赵的分界线,是河北境内最早的长城之一。南阳东周、汉代遗址群,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南阳遗址,城址平面大致呈方形,边长730米,面积约52万平方米,城垣年代上限不早于战国末期,对研究该地城址布局、年代和城建史有重要意义。

南阳遗址远景

南阳遗址南城垣解剖地点

两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广置郡县,雄安新区属广阳郡易县,西汉时置幽州刺史部,雄安新区分属容城县与易县,东汉时该地域又归冀州刺史部,自此直至北朝,该地即处于幽州冀州之间的边际区域。此次发现了数量众多汉代遗址、墓群。任丘古州城,又称颛顼城、玉带城等,位于任丘市鄚州镇最北端,面积约5200000平方米, 城墙长度约5500米,现南、东、西城垣各保存一段,仅存约1500米,遗址面积广阔,遗物丰富,遗存以战汉时期最为丰富,应为早期的鄚地所在,对研究汉代城市布局有重要意义;白龙墓地规模大、形制多样、延续时间较长,对于了解该地区的葬制、葬俗有重要价值。众多的遗址、墓葬也反映出该时期河北平原经济发达,人口与城镇稠密的景象。

古州城残存城垣

宋辽时期,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对峙相持,最著名的考古遗存当属雄县发现的宋辽边关地道,地道皆为挖洞砌筑而成,内设休息区、议事厅、兵器库等功能区,最大的洞室长8米,宽3米,高3米,甬道最低处仅0.6米,对研究宋辽军事史有重要意义,被誉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宋辽边关地道

明清时期,雄安地区是京畿重地,受到京都文化的辐射和滋养,文化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如陈调元庄园、陈子正故居、赵北口清代戏楼、山西村明代古塔等建筑保存完整,具有地域时代特征。陈调元庄园位于安新县同口镇同口村村北,是一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三层院,共46间房,墙体地面以下用条石所砌,地面以上青砖磨光对缝,石灰灌顶,木质房架,高脊瓦檐,四廊走壁红柱红窗。陈子正故居,现存一四合院及外跨西北两院,占地约860余平方米,计有正房三间、东配房两间、西配房两间、北院东西耳房各一间,为一典型的北方民居。山西村明塔位于安新县三台镇山西村西北,始建年代不详,此塔共有七层,条砖砌筑,正面上额用砖雕刻“五印浮图”四字,顶层上面刻有“三台文笔”四字,工艺精细,塔高15米,周长12.8米呈八角形,空心结构,塔内有壁画三层,塔身八面为砖雕工艺和铭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作为“畿辅屏障”的雄安地区,成为拱卫京师的桥头堡,雄安地区三县在明代时大规模地修筑城池,代表性的遗存有新安城、安州城、雄州城。安州古城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0.6公里处,最初为土城,是宋朝杨延郎屯扎军队、防御辽兵而修筑,后经明代万历年中期以三合土为基,以40×19×8公分的大青砖修筑,至清乾隆十二年兵部尚书(状元)陈德华,因命让其姪陈筠代修,乾隆四十六年发帑重修,内土外砖,成周3119米,城围面积0.77平方公里,高8.4米,宽3.4米,四门有瓮城。

山西村明塔

近现代时期,白洋淀是冀中平原抗日战争惨烈的地区之一,白洋淀人民坚贞不屈、前赴后继的爱国精神和机智勇敢打击日寇侵略者的悲壮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经典,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和文物遗存,如白洋淀打包运船遗址、端村惨案遗址等,是雄安新区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

陈调元庄园

通过调查,全面掌握了雄安新区境内文物遗存总体分布情况,为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利用和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河北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编年和时空框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弘扬新区优秀文化,延续新区历史文脉,服务于新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