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古墓M1发掘完工报告

2021-05-27 16:34:59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马鞍山汉墓,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南翟营村北,西临建华北大街,北依石德铁路。现存南北两座墓葬,封土相连形似马鞍,故而得名。经勘察,地表现存封土高约4.2米,底径38-50米,南侧之墓封土覆压北侧之墓封土。2015年5月-2016年5月年配合石济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马鞍山汉墓(北侧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区全正射影像

该墓是一座半地下式砖、石混筑多室结构墓,墓顶、方形外椁用长方形石板砌成:顶有2层石板铺成;主室为石板砌成的围墙,石围墙长13.5米,宽约4.2米,石墙的砌法多为错缝叠砌,墓顶至墓底高5.2米;侧室为砖砌成的围墙,南北长9.5米,东西宽4.2米,砖墙砌法多为“两顺一丁”。整座墓由东西两条墓道、主室、南侧室、北侧室(未发掘)组成,呈“中”字形,墓向90度,现该墓东西残长31.5米。

封土,高约6.5米,长宽各约32米,夯层厚约0.15—0.4米。夯土内夹杂有少量汉代砖瓦残块和礓石颗粒。接近主墓室封土尤为坚硬,火烧痕迹尤为明显。

墓道,东西各一条,均为斜坡底,壁均竖直且平整,为黄褐色五花土板筑夯打而成,板痕宽度为0.15—0.3米。东墓道,位于主墓室东端中间位置,东西长度9.0米,西连进入墓室的墓门,高3.0米,宽度为3.5米;西墓道,位于主墓室西端中部,西高东低,斜坡状通向墓室,东西长9.0米,南北宽4.8、深(西)1.0—(东)2.8米。东端连接墓门,墓门宽3.1(顶部)—3.5(底部)。

主墓室,与东西墓道相连,平面呈长方形,为半地下的石室结构,可发掘部分约为整个墓室的三分之一。墓室东西长13.5米,南北宽(发掘宽度)4.2米,深4.5—5.2米。墓顶因火焚烧已坍塌,最上两层石板相继向内突出,具体结构不详。墓壁采用天然页岩粗加工后错缝平铺筑成,草拌泥垫缝,厚约为0.7—0.8米。墓壁坐落于夯土基之上,底部用草拌泥抹光。墓壁外围墓葬开口以下部分有夯土圹,采用五花土夯打而成,宽度约2.0米。墓底以浅红色石板铺地,东西成列,南北成行,下铺方木。仿厢式结构,位于墓壁下部,座于夯土台基之上,共发现13个,最长的1.05米,最短的0.4米,宽均约0.3米,高0.45米,部分砖跺之上还残留有破碎的随葬器物。 仿木结构,墓壁上残留大量的碳化朽木痕迹以及烟熏的硬山顶痕迹,推测墓室原有有大量的木质建筑结构,但现已被大火焚毁,结构已无法得知。

南侧室,位于主墓室南边中部,平面为长方形,为砖室木顶结构,南北长10.3米,东西宽5.5米。墓顶,墓壁顶部残存大量火烧未尽的圆木段,共30余根,南北向并列摆放,东西对应,排列规整,残存硬山顶的烟熏痕迹。墓壁,东西南皆为砖砌墓壁,灰条砖平铺错缝压茬砌成,较粗糙,宽0.3米,残高1.6-2.3米。墓底,以整体以碎瓦片垫底,上铺木板。铺地板残存遗迹共发现23块,宽0.18—0.23、厚0.05—0.1、长4.0米底部北端墓门处铺有6块过门石。

该墓尽管早年被大火焚毁,且多次遭遇盗掘, 但仍然出土壶、釜、钫、奁形器、卮、匜、耳杯、盒、盘、盆、封泥等陶器,铜吊炉、铜铺首、铜铺首衔环、铜环、铜案足、铜包角、铜耳杯、铜泡形器、金属小饰件等,还出土有玉衣片。主墓室器物均按类型集中摆放于东、西、南三壁的专厢中,由西向东依次放置陶壶,陶釜、耳杯、罐偏北放置、陶仓、陶钫、陶盆、陶盘、带盖陶钫、陶匜、带盖陶盒。墓室中部由于火烧原因,仅发现有铜环、铺首衔环、泡钉、包边和包角等铜质小件器物。

耳杯

铺首衔环

铜环

陶匜

关于这座墓葬,从发掘之初,高大的封土、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处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为此就确立发掘研究的初步方向,墓葬的结构问题,墓葬的时代问题,墓主人的身份问题,陪葬墓、车马坑有无问题,随葬品及葬具问题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查阅史料、运用无人机航拍等取得了一点收获,后又对墓葬附近有限的区域进行了勘探,未发现陵园沟、墙及陪葬墓、陪葬坑等遗迹;之后我们在采取措施保证石德铁路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对墓葬南半部进行了解剖式发掘。这是一座多室双墓道砖石混筑墓,其先开凿一坑穴,采用预留墓道、南侧室、主室的方法,夯筑而成,南侧室砌砖室墓壁,顶部砌筑硬山顶,主室以石板砌筑墓壁,墓壁顶部砌筑硬山顶,上铺石板,砖铺地,主室与南侧室通过门相通。主室内壁砌筑夯土二层台,其上砌筑垂直墓壁的砖墙,砖墙上置石板,石板上再放置各类随葬器物,主室底部以木头铺底,其上再铺设石板。东西墓道皆为斜坡底,底部夯筑,东西墓道以墓门与主室相连,其中东侧墓道宽且长于西部墓道,东墓门阔于西墓门,东墓道当为主墓道。从这种墓葬结构来看,双墓道有西汉早期的特征,石板和砖混筑的方法,既有西汉早期的特征,又有东汉的特征,应是由石板向砖砌过度的时期;仿厢结构这种葬制是由先秦、汉代的早期的回廊发展而来,流行于西汉中晚期,由此判断这应是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的一座墓葬。从出土物来看,封土中出土了半两五铢,也说明这是一座汉武帝以后的一座墓葬;再从随葬品来看,仿青铜礼器的陶壶、陶迆、陶钫数量较多,同时又未见陶厕、陶楼、陶猪等陶模型器,这也是西汉中期随葬器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出土器物与器形特征有着典型的西汉中期晚期特征。综合以上,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座西汉中晚期的墓葬。关于墓主人的身份,首先从墓葬的规模和形制上来,双墓道、阔墓室、仿厢结构,这是王侯的常用的葬制,出土数量较多的陶器,尤其是仿铜礼器,这与高庄汉墓、北新城汉墓、定州汉墓等是一致的。发现的木制建筑痕迹,满城汉墓大量采用。由此可见,这是西汉中后期的一座王侯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