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考古勘探

2021-05-27 16:34:59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大清河是河北省中部一条重要的河流,属海河水系。该河流上游有两支,北支为白沟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南、北拒马河、小清河、琉璃河、中易水、北易水等。南支为赵王河水系,主要支流有瀑河、漕河、府河、唐河、潴龙河等,各河均汇入白洋淀。白沟河与南拒马河在白沟镇汇合后,始称大清河。北支经新盖房分洪道汇入东淀。南支经白洋淀调蓄后,由赵王新渠入东淀。东淀以下分别经独流减河和海河干流入海。

大清河流域基本涵盖了河北省中部地区,是冀中地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这里的人们。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古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位于大清河中游,上游来水经白洋淀调蓄、分洪流入大海。这里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举世瞩目的雄安新区就在这里选址。南运河与大清河在天津垂直相交。在南运河开通后,大清河就承担了沟通大运河和冀中平原的作用。为揭示大清河在连接南运河与冀中地区两地的作用,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内涵,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基础考古资料,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织了大清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和考古勘探。此次工作区域属于大清河下游地区。工作内容分为田野调查和考古勘探两部分。

田野调查采用徒步拉网式踏查。文物点认定标准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规定执行。对已经登记的文物点进行复查,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进行定点、登记、拍照、采集标本。对新发现的遗址、墓地做了初步勘探,获取了地层信息。调查数据录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调查数字化管理平台。调查范围自大清河流出雄安新区起,到大清河流入天津止,东西长约100千米。再从大清河干流向南、北延伸出1-3千米,大体南到赵王新渠、北到中亭河。调查面积约400平方千米。在这一范围内,大清河为主要为廊坊市文安县、霸州市的分界线,涉及文安县、霸州市所辖的十多个乡镇。8月初-10月底,完成田野调查。共调查文物点91处。霸州35处,其中复查文物点27处,新发现文物点8处;文安县56处,其中复查文物点查22处,新发现文物点34处。文物点类型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碑刻、近现代重要史迹等。时代上起战国,下到近现代。以汉代、宋元时代、明清至现代遗存较多。同时对十余处遗址做了环境考古调查。11月初至12月初,对沙窝墓群、太子庄东南遗址等18处年代、面积、保存情况、所处地域等有代表性的古遗址、古墓葬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000平方米。通过勘探,核验了调查结果,搞清了大清河下游地区河流两岸区域遗址的埋藏情况、分布范围、年代、性质等,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勘探数据已录入河北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环境考古调查

苏桥团结村堤工段落碑

通过调查和勘探,对大清河两岸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在文物点的数量上,文安县占三个之二,霸州市占三分之一。这与调查区域古代的地形、地势相关。在文物点的分布上,大清河西段(左各庄以西),文物发现数量较多,分布也比较密集。而自此向东直到天津则少有发现。在文物点的类别上,古遗址数量最多,其他四类大体持平。遗址和古墓葬的时代以战汉、宋元时代为主。遗址主要为小型聚落址,没有发现城址。古建筑可分为寺庙、祠堂两大类,年代为明清至近代。碑刻可分为墓地诰命碑、寺庙重修碑、其他纪事碑刻等,以明清时期为主。近现代革命史迹有烈士祠、烈士纪念碑等,多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总体看,这一区域的文物资源情况与雄安新区东部相似。

霸州渔津洼遗址遗物

发现了与大清河本体及大运河相关的遗存,丰富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容。此类遗存有渡口遗址、码头遗址、桥梁碑刻、堤坝碑刻等,共有10余处。年代最早的是霸州镇的元代城二码遗址。以清代至近代的遗存为主,较为重要的有永济桥碑、乾隆御制诗碑、隄工段落碑等。其中渡口、码头遗址与运河航运关系最为密切。大清河北侧的中亭河是沟通大运河与冀中的另一条水道,在胜芳镇南有石沟渠将其与大清河连通,使得胜芳成为中亭河、大清河联系的要地。胜芳镇内三处大院是晚清到近代大清河航运的代表性遗存。

对大清河流域的环境演变、人地关系做了积极探索。这是首次在这个区域进行环境考古工作。初步发现了古代遗址所处的三种环境模式,河流侵袭模式、湖沼退化模式、高地模式。三种模式均见于雄安新区东部。这里与雄安新区相连,自然环境相通。通过环境考古研究,可以为雄安新区乃至整个冀中平原的古代环境演化和人地关系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