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省平山县王母村唐代崔氏墓发掘

2021-05-27 16:34:59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王母墓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平山镇王母村西约300米,东南距平山县治约4公里。墓地所在区域俗称“胡家地”,地势平坦,北侧为俗称“蜘蛛岭”的山岗,滹沱河在蜘蛛岭北侧自西向东流过。2016年4月29日王母墓地中一座墓葬被盗。河北省文物局指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平山县文保所组成王母考古队,对该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时间:2016年5月- 12月。

全景

一、墓葬形制

为圆形竖穴土坑砖室墓。方向184°,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四部分组成。南北全长11.6米。墓内已被盗扰。

墓道位于甬道南侧,阶梯式状,长6.47米,底部共14级生土台阶。

墓门位于墓道和甬道之间,为砖砌仿木构门楼,歇山顶,高3.98米,宽2.6米。门楼正中下部辟门洞,门外侧筑仿木立颊、槫柱和倚柱。门楣上饰门簪3枚。再上为门额、阑额、普拍枋。普拍枋上做出两朵柱头铺作和1朵补间铺作,均为单抄四铺作,计心造。铺作上为橑檐枋。门檐为大连檐形制,瓦面斜铺砖制板瓦、筒瓦。顶部为悬山式。门洞有封门砖封堵。

甬道  北接甬道,位于墓室南壁正中,拱券形,无铺地砖。南北长1.88、东西宽1.4、高2.27-2.36米。甬道中部有木门已腐朽无存。地面上保存有门砧石。甬道东、西两壁下部各有一个“凸”字形壁龛。甬道内东、西壁南部,各彩绘一朵折枝牡丹。东壁的北部墨绘一树形灯擎,高1.35米。

墓室 为单室圆形穹窿顶结构,外径5.13、高4.48米,内径4.4、内高4米。墓室内无铺地砖。北部为棺床及棺床上的房形椁。墓室东、西壁各砖砌两方倚柱,为束莲柱样式。上承1朵柱头鋪作,柱头铺作之间为一朵补间铺作,铺作均为单抄四铺作,计心造。甬道内口东、西两侧的阑额上各绘制一个八哥。甬道内口券上绘制红色波浪纹。

铺作以上为撩檐枋,为两组长1.78、宽0.18米的平台,平台上各装饰5个砖制山花蕉叶和摩尼宝珠形构件,其中两端及中间为山花蕉叶,山花蕉叶之间为摩尼宝珠。

墓壁上通体抹一层白灰。绘有两幅侍女备茶和备食壁画。侍女备茶图,绘在东壁的两倚柱之间,由衣架、侍女、椅子、桌子和桌面上的5组茶具所组成。侍女备食图由两个侍女和一组桌椅及桌子上的食具、酒具等组成,位于墓室的南部和西部,两个站姿侍女,分别绘制在甬道的东西两侧,西面的侍女和桌子被倚柱隔开。

墓顶为穹窿顶,以叠涩法砌成。顶部正中垂下一根铁钩,原应悬挂有器物。内顶涂为青色绘有白色星辰。

棺床 在墓室的北部中间,长方形,北紧贴墓室北壁,略向外弧。东西长2.96、南北宽1.83、高0.91米。正面用砖砌出须弥座式,内部用花土填实,表面平坦。须弥座的束腰部分有壸门4个,顶部做成连弧纹状,下部为弧形。壸门内各绘制一只走兽。柱的子中间墨绘有一朵简化束莲纹。

房形椁砌筑在棺床上,橫长方形。内壁东西长2.4米,南北宽1.72-1.82米,高1.88米。正面用青石条分别砌出立颊和门额,以上仿木构普拍枋,上有5朵补间铺作,均为单抄4铺作,偷心造。在栌斗上1个华拱,两侧有角华拱。铺作的装饰性大于实用性。铺作上承橑檐枋。上方为7组长方形装饰。上有平砖一层。在淤泥中又发现了山花蕉叶构件、圆形构件和火焰珠,这些构件应是椁室顶端的装饰。椁室内顶为盝顶。门宽1.94,高1.06米。立颊两侧有斜面翼墙与墓壁衔接,翼墙上绘有人物的画面,脱落严重,仅可见部分服饰。翼墙顶部各装饰一件山花蕉叶形砖构件。

棺床及房形椁(南-北)

椁内壁涂有白灰。东、西壁各绘有一副植物图,画面内容相同,竖式构图,画面上绘制有花卉图案,花叶基本对称。北壁上绘一幅水墨山水画,横式构图,通高1.04,通宽2.14米。内容为秋天的山水景色,为一水夹两岸式构图,左侧山峰高耸峭立,山石旁逸斜出,右侧有五座较为低矮的山峰,排成一列。左侧的山峰下部延展形成河岸,靠水边有平台,山峰及平台上有树木,右下角为较平坦的山石,上有一荣一枯两株树木。

房形椁北壁的独屏水墨山水画

二、人骨及随葬品

椁室内没有发现葬具。棺床上葬人骨一具,仅头骨较为完整,其他部分均已腐朽破碎。葬式为头西脚东。墓志出土于甬道中,其他随葬品集中出土于棺床上。

(一)瓷器

完整器2件,可复原器1件。

细白瓷碗1件。标本M1:1,敞口,碗口呈五瓣葵花形,斜直壁,平底,小圈足。口径13.1,足径5.1、高5厘米。

瓷碾1套。标本M1:2,由碾槽和碾轮组成。施化妆土,无釉。碾槽由碾身和足组成。通高5.4厘米,碾槽长20.8、宽5、深1.3厘米。足长15.4、宽4.5、高2.7厘米。碾轮为圆形,中间有一个圆孔。两面周缘厚0.5-1.8、直径7.8、孔径1厘米。

三足炉1件。标本M1:3,残缺。平折沿,圆唇,直腹,底微凹,外壁仅施化妆土,未施釉。通体有烟熏痕。口径9.1、深2.2、高3.5厘米。

另在墓室中出土8片碎小的瓷片。

白瓷碗

白瓷碾

(二)铁器

38件。集中出土于棺床上,少量出自甬道和墓室中。均锈蚀严重,残缺不全。可辨器形的有锁、谯斗、剪刀、带扣、钉等。

(三)漆器

1件,仅存红色和黑色漆皮。出土于棺床上。标本M1:16,残存漆片范围约直径31厘米,一侧有一银环。

(四)铜钱

85枚。大部分出土于棺床中部。五铢钱1枚。乾元通宝3枚、开元通宝80枚,钱文不可辨者1枚。

(五)墓志

1盒。分志盖和志石两部分。青石质。志盖为盝顶式。边长64.5、厚10、高15厘米。顶面阴刻“太原郡崔氏夫人墓铭”。四面呈斜坡式,浅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志石方形,边长66.5、厚0.16米。四侧面刻文官形十二生肖像,每面4个。志文阴刻,楷书,共计522字。

三、墓葬的价值

志文记载墓主下葬于唐哀帝天祐元年,即公元904年。王母唐墓虽经盗扰,但墓葬形制、仿木构建筑保存完整,壁画特别是山水画保存完好,椁室形制特殊,是我国晚唐中小型壁画墓的重要发现,树立了晚唐时期壁画墓的标尺。

王母唐墓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山水画。王母唐墓中的山水画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幅通屏水墨山水画。王母唐墓山水画继承了以前山水画的主要风格和范式,是水墨山水画趋于成熟、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绘画门类的标志。填补了唐、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序列的缺环,树立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标尺。

2、房形椁室。王母唐墓中的房形椁室下为须弥座,上为房屋形状。以前未曾发现过同类椁室。与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常见有房形石椁,在形制、建材和墓主身份地位上差别很大,年代也相距一个多世纪。从形制相似性分析,王母唐墓的椁室应仿制了当时流行的单层式覆钵塔造型。

3、墓葬中其他壁画题材丰富,一些题材如灯擎、备茶图等,可视为五代、辽、宋墓葬壁画的源头,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更新了我们对墓葬艺术发展的认识。(执笔:韩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