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雄安,寻根千秋文脉

2021-06-22 15:39:19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考古雄安,寻根千秋文脉

——记河北大学历史学专业师生一行走进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现场

“文物映耀 百年征程”,2021年6月12日是第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北大学历史学专业师生一行20余人走进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考古教育和田野实践。活动通过了解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历年考古工作,参观南阳遗址第四、五、六考古发掘地点,体验考古现场勘探与发掘工作,观摩考古工作成果文物陈列展览等,让参与者从雄安田野考古工作入手,接触、体验了考古前沿动态,提升了对雄安考古和文化遗产认识,感受到每一块写满历史却又默默无言的土地带来的魅力,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活动从了解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历年考古工作开始——考古项目负责人雷建红对雄安新区考古工作做了全面介绍。他说:围绕新区规划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为切实做好新区文物保护工作,让“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保有更完好的历史文化积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文博科研机构对雄安新区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前期首先对整个雄安新区做了一次区域性考古调查,共确认不可移动文物263处。其后陆续对南阳遗址、鄚州城遗址、古州城遗址、晾马台遗址、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西河墓地等考古项目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硕果累累。考古工作期间,引入数字化考古平台、无人机航拍、RTK测量、三维建模、现代卫图运用等科技手段,为雄安新区的考古工作提升科技含量。

参观者聆听雄安新区历年考古工作汇报

通过严谨科学的考古工作,文物工作者们怀着兴奋而虔诚的心情对待这块饱含历史沧桑的土地,用不懈的努力“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印刻在文博人的心里,青年学子们也领会到其深刻涵义,对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推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发挥更大价值。活动第二站设定在南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南阳遗址位于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20米,被村民称作“城坡”。遗址范围南北长700米,东西宽600米,分布面积42万平方米,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七十年代,遗址周围出土“西宫”铭文蟠螭纹铜壶、长方形附耳蹄形足铜鼎、“右征尹”铜壶盖、刀币等铜器,这些器物都显示出了燕国器物的风格,其地理位置也与史书中所记载的东周时期燕国城邑“临易”和“易”相近,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据史料记载,燕国曾五次迁都,琉璃河董家林古城为西周初期召公受封燕国都城,这已被考古、史学界认可。春秋初期,燕国受北部山戎入侵,燕桓侯徙于“临易”,后来燕文公迁“易”,“临易”、“易”地望位置争议很大,燕下都始建年代也有春秋或战国学说争论,因此南阳遗址考古工作将为燕国都城变迁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具有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工作人员带着参加活动的师生先后参观了第四、第五和第六发掘点。讲解人员详细介绍了这几个发掘地点的概况、发掘目的、发掘成果:经过近年的考古发掘,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应是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通过对城垣解剖发掘,了解了各段城垣的建筑结构和建造方式,确认了西城门位置,并发现城门附属道路……讲解人员用通俗的语言让师生们了解到一座城池的兴衰史。望着探方里那数字化的地层,城墙上那一座座瓮棺葬和一个个灰坑,仿佛一眼千年。那些瓮棺葬里早夭的孩童似乎在呐喊着“我曾经来过”,那“殊形怪状”的灰坑和久远的地层在诉说着昨天发生的故事。

去往考古发掘现场的路上,麦田里已散发出收获的气息。

参观者听取南阳遗址第五发掘区考古工作概况,这城墙,有点儿抽象。

参观者听取西河墓地考古发掘概况,这个墓地很震撼!

那地层线是怎么“画”出来的?

倾听城垣的“建造史”!

密集的夯窝,残存的夯墙基础,都是建设者用心的见证!

偌深的考古发掘探方,是考古工作者的“战斗前线”。一铲一锨皆深情。

为同学们讲解着这历尽沧桑的地下城垣。

第六地点正在进行发掘,同学们光看还不过瘾,还要亲身实践!在进一步了解了考古勘探、发掘工具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后,同学们包括张艳梅老师都迫不及待要做一次“考古人”!在发掘区,同学们分成两组,一组随李蕾老师体验洛阳铲的用法。考古勘探是考古发掘工作的“先行者”,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始往往是以勘探结果为前提的,勘探结果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考古发掘的成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介绍勘探神器——“洛阳铲”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咱也来体验一把打探眼工作。沉甸甸的洛阳铲在手,方知勘探是一个体力活呀!听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正所谓熟能生巧。

另一组则跟随洪猛老师下到城墙壕沟发掘区域学习手铲的用法和进行刮面。刮面工作是发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个细致活儿,这个细致活儿凭借的就是一把简单实用的手铲……

来吧,展示!刮面不但是个体力活,亦是一个技术活。

刮面不但考验体力、技术,更是一个细致活儿。轻汗微微透碧纨,谁说女子不如男。

刮面工作需要耐心、细致,要边刮边观察土色的细致变化,判断是否有土质、土色的变化、是否有遗迹的出现等。有时也会有一些“奇遇”,因为藏在地下的“宝贝”会因你的认真和细致与你不期而遇……同学们一边认真听讲,一边经历着高温炙烤,深刻体会到考古工作的艰辛,也逐渐感受到了田野考古的魅力所在。体验了在烈日暴晒的探方里的田野考古工作后,最后一站,来到了大家翘首以盼的出土文物陈列展览室。这是很多同学第一次在博物馆之外近距离见到了这么多各式各类的文物或说鲜活的宝贝。大家怀着兴奋而新奇的心情细致地观察,认真地听带队老师的讲解,一件也不遗漏地查看、了解各类出土文物的名称、用途,力图直观感受、发挥想象,以期还原古代人的生产日常、生活方式。夹蚌红陶釜是东周燕文化的典型炊器,师生们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了红陶釜在东周至汉代的器形演变过程。“看,那个展架上有一个和这里不一样的豆,它的柄高高的,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感觉。对,这是两种类型的豆,矮的叫做盘豆,那个高的叫做高柄盖豆,这两种不同器形的豆对墓葬年代的分期有很大的帮助......”。在这间小小的展览室里,这样此起彼伏的问答声将这次活动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当然,这里面最受大家瞩目的当属那一把满身绿色铜锈却又不失其锋的青铜剑了。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听着它出土时的现状介绍,看着它剑锋上那些小小的“豁口”,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历史对话,它曾经佩戴在什么人身边,那个人又是怎样耐心细致地呵护,在没有剑柄的剑上细致地缠裹着丝线……这也是现代人对自身的一种探索吧?面对历史和文物,我们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一种历史敬畏感油然而生。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果如其言!

一眼千年的凝望,用心去倾听每件文物的用途。

你看,那釜底黑黝黝的颜色,是千年前先人们煮饭火烧留下的痕迹。

身在众多文物之中,感受千年历史文化气息,心情也是极好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把沉甸甸的宝剑很哇塞!

夕阳西下,一天的考古教育和田野实践圆满结束。互相道别的同时也希望约定好下次交流体验的时间。因为通过这种体验方式,走进考古现场,让同学们或者说更多的参观者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考古?怎样科学的考古?怎样让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活起来,让每个参观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这也是我们文物及考古工作者甚至是历史青年学子们的责任所在。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之瑰宝,它折射出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恒久的魅力,而只有了解考古工作的深刻内涵及考古的重要意义所在,才能更好地去探索去挖掘去展现,才能真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实在热情的考古人,用一份热情与责任坚守着这里每一块写满历史的土地,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道路上,考古人在努力,在奋斗,在行动!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们的队伍!

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