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业务汇报会会议纪要(一)

2021-12-24 10:37:3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交流展示、全面总结2021年河北考古新成果,展望2022年河北考古工作发展新方向,为期两天的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业务汇报会于2021年12月23-24日在河北博物院顺利召开。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形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汇报会。河北省文物局局长、一级巡视员张立方,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韩立森,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贾金标,河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谢荣泉等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文瑞院长主持,张院长对与会专家学者、领导、考古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抓住机遇,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立足实际工作,在市县文物考古部门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年度考古发掘任务,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借此次汇报会,聆听专家的指导,为河北省2022年的考古工作指明方向。同时,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12月24日将宣布“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并且评选“2021年河北六大考古新发现”。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一级巡视员张立方发表了致辞,肯定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立足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文物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六项考古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1年开展的十余项田野工作成果丰硕,考古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希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充分认识考古工作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抓住扩充编制的大好机遇,创建“国内一流的考古机构”,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鼓励河北考古以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灿烂成就为己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河北力量。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一级巡视员张立方致辞

张文瑞院长主持开幕式

按照会议议程,本次汇报会为期两天,共计18项汇报项目,纪要如下:

12月23日上午场

1.阳原泥河湾盆地后沟遗址群(后沟6号地点)2021年发掘

汇报人:王法岗(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后沟遗址群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东谷坨村北300米的后沟两侧,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东部。2021年,发掘了后沟6号地点,发掘深度超过15米,发现确认6个文化层,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文化遗物共计684件。石制品就地取材,以锤击法剥片为主,存在极少量的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石钻、雕刻器以及大量废片、断块等,石器工业整体属于典型的小石器工业技术传统,是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以来石器技术的延续和发展。试掘了后沟8号地点,试掘约20平方米,发现石制品278件、动物化石565件。后沟遗址发掘揭露了泥河湾盆地东缘中更新世的完整地层剖面,基本上构建起该区域中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序列的框架;获得了不同阶段的丰富石制品、动物化石,为研究中更新世时期古人类的文化面貌、石器工业与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中更新世完整地层序列的揭露,对认识了解早更新世末期以来华北地区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2.崇礼邓槽沟梁遗址2021年考古发掘收获

汇报人:王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邓槽沟梁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高家营镇大水沟村北。遗址坐落于清水河二级阶地上,西南距张家口市区约2公里。该遗址延用时间长,文化面貌丰富,年代距今8000年至4000年。2021年主要对遗址龙山晚期的石城东南瓮城区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解剖城墙1段,揭露瓮城1座,清理各类遗迹10处,出土陶、石、骨、玉质文物76件,遗存文化性质与河套地区龙山时期老虎山文化因素相近。此次发掘,厘清了城墙修建方式;明晰了瓮城结构及出进通道;确定了城墙与瓮城相对早晚关系及年代;了解了城内堆积情况。邓槽沟梁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北方地区史前城址的分布和筑城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新材料,有助于加深冀西北地区龙山晚期遗存研究。



3.尚义四台遗址2021年发掘收获

汇报人:赵战护(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台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21年,对遗址A区冲沟北侧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发现了房址、浅坑等遗迹,出土了陶、石、骨、贝等各类遗物100余件。房址为主要发现,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大多为圆角长方形或长方形。陶器均为夹砂陶,陶质疏松,陶色为黑褐、灰褐色,纹饰多为戳印的折线纹、圆圈纹、锯齿纹。石器有磨制和打制两类,其中磨制石器主要为小磨盘、磨棒等;打制石器主要为细石器,有铅笔头状石核、石片、细石叶、刮削器等。骨质品主要有骨针、骨锥、骨管等。还有一些贝壳、蛋皮、树皮、鹿角、肩胛骨等。此次发掘,发现了旧新过渡时期的遗存线索,发现了新石器一期、二期遗存代表的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为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增添了重要内容,填补了新石器区系的空白。同时,四台遗址对冀西北坝上草原地区新石器文化面貌、聚落与社会、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旧新时期过渡等课题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资料。



4. 康保兴隆遗址2021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庄丽娜(中国国家博物馆)

兴隆遗址位于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赛圪垯沟西侧的山前坡地上,南距康保县城约30公里,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2021年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此次发掘,清理房址12座,年代为距今8500-6000年。房址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和不规则形四类,可分为较浅的半地穴式房址和较深的地穴式房址两种。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石器、骨角器和少量陶器等遗物。系统采集了年代学样品、动植物、土壤等样品,以此开展更为深入的生业经济和环境考古研究。此次发掘,对不同房址结构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解了房址的建造、利用、废弃以及部分再利用的过程,为分析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聚落布局奠定了基础。



5. 2021年涉县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杨丙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王家岗遗址位于涉县涉城镇寨上村东偏南约0.4公里,清漳河北岸的高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2021年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墓葬4座、窑址2座、灰坑54个,出土了陶、石、骨、贝、铜等类遗物,其中可复原器物50余件(套)。遗址年代跨度大,涉及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类型、夏、西周、春秋、战国、金元等时期。王家岗遗址地处漳河上游的清漳河流域,虽处太行山腹地,却位于晋中与冀南交流的重要通道位置上,对该遗址及周边遗存的考古工作,对研究冀、晋文化交流、影响、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12月23日下午场

6. 武安赵窑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

汇报人:魏曙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武安赵窑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市(县)赵窑村东南,处于北流洺河与马会河交口的西南高台地上,是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项目。2021年对赵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共完成勘探面积20万平方米,确认遗址分布面积16万平方米,遗址丰富区4.4万平方米,共发现墓葬77座、陶窑62座、灰坑64座、灰沟5条。目前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发掘深度1.3米,进入商代文化层,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窑穴等遗迹。通过对遗址周边调查、勘探与发掘可知,赵窑遗址主体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后岗一期文化和中晚商时期商文化遗存,并包含一定数量的先商、早商、西周和汉代遗存。赵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研究仰韶早期后岗一期文化的聚落布局和夏商周时期冀南地区文化序列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7. 涞水张家洼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常怀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张家洼遗址位于涞水县明义镇张家洼村周围。2021年,通过系统调查,确认了张家洼遗址的分布范围,明确了张家洼遗址包含有龙山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和战国时期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目前共发现墓葬10座,灰坑17座,窑址1座,水井1眼,获得各种文化遗物百余件。通过发掘,基本明确了发掘区台地的主体遗存分布情况,台地东北部主要是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西周时期墓葬区,西北-东南走向、规模较大的为西周早期墓葬,近东-西走向、规模较小的与两周时期戎人遗存有较密切关系;台地中部和西部为居址区。



8.2021年行唐故郡东周遗址考古新收获

汇报人:张春长(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郡遗址位于行唐县故郡村,遗存主体年代为东周时期,自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文化内涵为鲜虞-中山国文化,是北方戎狄族群华夏化历史进程的具体映现。2021年主要围绕二号车马坑周边相关遗存和故郡城址内部区域开展,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后岗一期文化灰坑1座,春秋晚期灰坑及灰沟各1座、战国早期车马-殉牲坑(隶属M2)1座、杂殉坑1座(隶属M58)以及战国中期的陶窑1座、灰坑75座、灰沟2条。出土铜器、铁器、骨角器、海贝等完整或可复原文物100余件。此次发掘,确认了南侧环壕的时代、形制结构与文化内涵;初步了解了城址内遗存分布与时代;为阐明城址的时代、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以及周边遗存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新材料。



9.2021年李家庄—古家疃墓群抢救性考古发掘

汇报人:任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李家庄—古家疃墓群位于张家口市蔚县杨庄窠乡李家庄和古家疃村之间,地处壶流河北岸二级台地上,西南距蔚县县城约10公里,东南距代王城遗址直线距离约3公里,为代王城墓群北区新发现墓葬。发现墓葬近150座,2021年对位于整个墓群中部的10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年代多为战国中晚期。出土了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280余件,铜器有铜镞、铜剑、带勾等;陶器常见随葬器物组合为鼎、豆、壶、盘、匜;玉器材质有河磨玉、玛瑙、绿松石、水晶等,器类有玉环、玉面饰、桶型玉管、玛瑙环、玛瑙珠、绿松石珠等。此次发掘的墓葬与代王城有着紧密联系,属于代文化体系,为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0.邯郸后百家村北墓地2021年抢救性发掘

汇报人:张鹏(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后百家村北墓地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彭家寨乡后百家村北, 是百家村墓群中一部分。2021年清理墓葬465座(含车马坑2座),年代为战国、两汉至曹魏、隋唐以及明清四个时期。其中战国墓219座,主要为中小型土坑竖穴墓,墓葬制度为典型的三晋样式,充分反映了赵都邯郸墓葬形制的演进。两汉时期墓葬178座,时代跨越两汉,下限可至曹魏甚至西晋。隋唐墓葬30多座,填补了邯郸地区唐墓发现的不足。明清墓葬3座,此外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水井、陶窑等遗迹。出土陶、石、铜、铁等各类文物2400余件。此次发掘,是赵都邯郸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墓地基本反映了邯郸城从战国到隋唐时期的兴衰演进,为研究本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丧葬习俗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11.2021年度邺城考古队田野工作汇报

汇报人:何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邺城遗址位于邯郸市临漳县西南,2021年主要开展两项考古工作,一是邺南城宫城区的发掘,解剖了邺南城宫城区中轴线北部206号大殿西侧附属建筑,确认了西廊房结构,探明209号大殿范围和形制。二是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的发掘,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主要围绕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9号建筑基址展开,确认了早期瓦墙和晚期大型建筑两期遗存。2021年的考古工作为深入了解邺南城宫城区北部中轴线上建筑分布、宫院围合情况,以及大庄严寺西部建筑结构及外围界限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