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业务汇报会会议纪要(二)

2021-12-26 19:44:5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2月24日上午场

12.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子遗址2021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邢增锐(故宫博物院)

城子遗址位于保定市容城县贾光乡城子村,南距今容城县城约7.5公里,遗址东、北两面紧邻南拒马河。2021年开始对城内外进行大规模普探,对调查发现的遗迹进行重新确定,并开始对城内的结构布局进行初步了解,在城内发现南北和东西向主干道路各1条,南北向干道向北达北城墙位置,疑似连接北城门;在东西向主干道两侧发现大量灰坑,疑为生活区。为配合新区西北围堤的基本建设,清理了城西北的墓葬区,共发掘清理墓葬30座,年代涵盖两汉、唐宋、明清时期,以两汉时期为主。根据对城子遗址的前期考古工作,现可基本判断城子遗址为容城旧治,始建年代不晚于西汉。墓葬区域的发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丧葬观念,与城址的发展沿革相互印证,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容城的历史沿革和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13.正定开元寺南遗址2021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陈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位于正定开元寺现址的南侧和西侧。2021年主要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围绕开元寺寺庙建筑、唐五代城墙防御、宋金至明清民居建筑和街巷等三个遗存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考古工作。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41处,对开元寺宋代布局有了新的认识;细化了唐五代城墙防御系统的演变过程;明确了遗址南侧区域在北宋早期属于一处加工铜器的手工业区。出土文物400余件,包括日常手工业遗物、生活用具、宗教遗物、建筑构件等。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开展了多项科技考古项目。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发掘从寺庙结构、城市平面形态、城市功能分区三个层面复原了正定这一府、州级城市的布局和变迁。



14. 雄安新区古州城址2021年考古发掘与收获

汇报人:何岁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古州城遗址位于雄安新区雄县南15公里的鄚州镇(原属任丘市,2018年4月起委托雄县管辖)古州村及周边。2021年勘探面积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掘出 “内城”东城墙、南城墙及内外道路、护城河、3处建筑基址(局部),在城址东南部发现了6处战汉瓮棺墓葬,部分墓葬燕文化特征明显。出土汉唐时期砖、瓦、瓦当、陶瓷器、铜钱等100余件。通过此次发掘并结合历年考古成果,初步判断“内城”与“外城”城墙的营建年代,对“内城”与“外城”形制布局有了新认识。古州城遗址考古,对于探究古州城址的整体结构、性质、内涵、沿革与变迁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为古州城址综合研究、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手资料。



15.河北早期长城勘察考古收获

汇报人:韩金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北早期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北魏、北齐、唐、金皆有营造。2021年,对赵南长城、燕南长城、中山长城进行调查和勘探。完成了对2009-2010年河北早期长城资源调查中这三处早期长城记录文物点的再调查,对《河北省长城志》中记载的大部分相关遗址做了调查。勘察墙体11处、单体建筑7座、关堡19座、相关遗存37处、其他遗存1处。采集了大量文物标本,获得了判定长城遗存性质和年代的第一手材料。采集了十余份测年标本,为判定长城相关遗址年代提供可靠支撑。对赵南长城西辽城遗址、燕南长城城子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65000平方米,通过勘探,确认了两处战汉城址,获得了长城附近相关遗址的新认识,推动了燕南长城、赵北长城本体和防御体系的研究。



16.雄安新区南阳遗址2021年考古新收获

汇报人:雷建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阳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20米,地处大清河水系冲积扇上。2021年主要对南阳遗址东北部的台地(第6发掘地点)进行发掘,发现夯土墙、城壕、灰坑、井、灶、窑、灰沟、墓葬等遗迹80处,出土铜、陶、骨器约70件,城墙年代上限为战国中晚期。此次发掘厘清了北侧小城东城墙、东城壕以及南侧大城北城墙的范围、建筑结构和始建年代;基本明确了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面貌是由南北并列大小两座战国时期城址构成,南侧大城时代略晚于北侧小城。



12月24日下午场

17.定县汉简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

汇报人:徐文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定县汉简出土于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2021年,采用最新的红外线文物图像扫描仪及以广域数码后背为核心的红外拍摄设备对11028枚竹简进行了图像信息采集,完成了对9177枚简的胎体基本病害情况的信息采集、形制测量,遴选出1880枚待矫形的标本。在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原有整理工作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四家单位齐头并进,制定了《定县简的图像信息采集与图像比较研究》《定县简整理的辅助性文物保护方法研究》《定县简的典籍恢复与文本整理研究》《极端性状简牍的保护与整理方法探研》四个子课题。定县汉简作为经过科学发掘的出土文献材料,具有传世文献无可比拟的文献真实性,对传世古籍的校勘、整理与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对了解西汉时期简牍形制、研究西汉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18. 2021年衡水市东明酒坊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胡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东明酒坊遗址位于衡水市永兴东路与滏东街交口东北角。2021年对遗址进行了前期调查、勘探和发掘。对南起永兴东路滏阳河桥,北至人民东路滏阳河桥之间长约1000米的滏阳河两岸明清工商业区展开了调查,调查面积15万平方米。对位于原十八酒坊东南部区域进行了勘探,勘探面积约3000平方米。对东明酒坊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了古代酿酒作坊及房址、窖池、摊晾场、蒸馏灶、润料池等遗迹32处,出土了大量陶瓷器、金属、琉璃、贝壳等遗物。此次发掘,判断酒坊遗址年代为清代早期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酒坊遗址制酒设施配套齐全,体现了完备的烧酒制作工序,是华北地区目前经考古发掘的元代以后唯一一处烧酒作坊遗址。



专家点评指导

为期两天的业务汇报结束后,由张文瑞院长主持,特邀与会专家对2021年度河北考古工作及2022年河北考古工作展望给予点评与指导。专家们一致认为,河北2021年的考古工作成果丰硕。

其一,考古课题意识不断增强,多学科相结合,多方面获得遗址的考古信息,提高了发掘和研究的精细度。其二,冀西北新石器时代考古硕果累累,张家口坝上地区的考古工作初步建立起内蒙古高原南缘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其三,考古中国项目不断取得突破,进一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课题,崇礼邓槽沟梁遗址、武安赵窑遗址取得重大收获,冀东滦河流域考古大幕即将拉开。其四,河北考古工作者注入新鲜血液,2021年河北考古工作中新生力量明显增多,扎根田野一线,确立自身研究方向,河北考古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家们指出,2022年河北考古仍需继续探寻前期考古成果的重要线索,进一步增强课题意识,明确各项考古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不断推动河北考古事业深入发展。

闭幕式

闭幕式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文瑞院长发表了讲话,全面回顾了2021年全省考古工作成果,由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推介出了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评选出了2021年河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再次对河北考古工作者、长期指导我省考古工作的专家学者、关注河北考古的热心网友、相关地市文博单位表示感谢与敬意。同时,他指出,2022年河北考古工作即将开始,迈上新的征程,相信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圆满完成年度各项任务,届时将更多的考古发现呈现给诸位专家领导、考古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