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泥河湾盆地后沟遗址群(后沟6号地点)

2021-12-28 10:25:07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北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发现各阶段古人类文化遗址(地点)300处左右,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早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出露良好,遗址数量多、分布集中、时代跨度大。马圈沟剖面、飞梁剖面、马梁剖面经过系统发掘初步构建起早更新世中期至中更新世初期的地层序列和文化序列。

后沟遗址群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东谷坨村北300米的后沟两侧,分布于后沟东、南、西侧的梁上,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东部。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调查发现后沟遗址,随后开展试掘。200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展正式发掘。200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试掘三棵树地点。2013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持续在该区域开展旧石器专题调查,发现10余个地点。文化遗物埋藏于泥河湾顶部的河湖相堆积中,综合地质考察、地层对比与古地磁、光释光测年,底部文化层位于BM界限(78万年)附近,上部年代在30万年前后。

发掘区地层剖面

发掘区航拍

发掘区远景

文化遗物埋藏于泥河湾盆地巨厚的泥河湾层的上部堆积中,保存状况良好,地层序列清楚,发现多个文化层位,具备建立中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序列的基础。为全面、深入揭示遗址内涵,获取丰富的文化遗物,了解盆地内直立人向早期现代人过渡时期的生存状态及技术水平,构建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时期古人类的文化序列和地层序列,补充完善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系统的文化序列,对后沟6号地点开展发掘。

野外发掘自2021年5月至12月,发掘后沟6号地点,试掘8号地点。后沟8号地点位于后沟剖面顶部,试掘约20平方米,发现石制品278件、动物化石565件。文化遗物埋藏于剖面顶部的黄褐、蓝灰色黏土质砂、砂质黏土层中,经与后沟遗址地层剖面对比,两者文化层分布一致,文化层按照土质土色与地层关系可分为三个自然层,依据前期年代研究结果,距今36-39万年之间。

后沟6号地点为本年度主发掘区,发掘深度超过15米,揭露25个自然层,在第5、6、7、10、20、25六个层位发现文化遗物,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文化遗物684件。

后沟6号地点地层剖面

后沟6号地点25层发掘面

后沟6号地点底面砾石层

第一文化层(第5层)发现石制品43件、动物化石10件;第二文化层(第6层)发现石制品2件、动物化石2件;第三文化层(第7层)发现石制品2件、动物化石3件;第四文化层(第10层)发现石制品13件、动物化石2件;第五文化层(第20层)发现石制品10件、动物化石9件;第六文化层(第25层)发掘北部区域,发现石制品380、动物化石208件。

第20层石片

第25层化石

第25层石核

石制品原料就地取材,多为附近基岩可见到的白云岩、硅质灰岩、燧石、石英砂岩等,石料整体质地较差,燧石等石料节理发育,导致废片、断块等比例较高。以锤击法剥片为主,存在极少量的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石钻、雕刻器以及大量废片、断块等。石器以刮削器为主,使用硬锤修理,修疤欠规整,缺少加工精致的精制品。石核整体利用率不高,以权益性剥片为主,但发现一定数量石料优质的盘状石核,以及连续剥片的单台面石核,开始对台面调整修理,从这些典型标本判断当时人类的剥片能力相比早更新世有了明显提高,但当地的石料影响了古人类剥片技术的发挥。石器工业整体属于典型的小石器工业技术传统,是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以来石器技术的延续和发展。

第六文化层埋藏于剖面底部,位于基岩之上砾石层顶面的黄褐色、灰褐色粗砂层中,可与马梁剖面马梁遗址文化层对比,时代稍早于BM界线(78万年)。第一文化层位于泥河湾层结束之后的上覆地层堆积中,依据该区域泥河湾层顶部黄土底部时代在26万年前后的测年结果,该文化层的时代亦处于这个阶段。

后沟遗址发掘揭露了泥河湾盆地东缘中更新世的完整地层剖面,该剖面厚度超过15米,底部时代稍早于BM界限(78万年),顶部在26万年前后。其间发现多个古人类活动文化层,基本上构建起该区域中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序列的框架,成为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演化文化序列中的最后一环,也是直立人向早期现代人转变的关键一环,有力证明了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连续演化和发展。发掘获得了不同阶段的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为研究中更新世时期古人类的文化面貌、石器工业与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中更新世完整地层序列的揭露,对探索华北地区认识了解早更新世末期以来华北地区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执笔:王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