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后百家北墓地

2021-12-29 10:40:25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后百家北墓地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彭家寨乡后百家村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体较为平坦。2021年1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至12月共计清理墓葬465座(含车马坑2座),出土文物2400余件。后百家北墓地主要包括战国、两汉至魏晋、隋唐以及明清四个时期的墓葬。

后百家北墓地是百家村墓群中一部分,百家村墓群考古发掘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与河北省文化局在百家村、齐村、酒务楼一带共发掘32座战国墓。均为竖穴木椁墓,随葬陶器常见鼎、深腹豆、壶组合,较大墓葬中还有青铜兵器、车马器和成套玉石配饰出土。1959年,河北省文化学院同学实习发掘,清理百家村战国墓41座、汉墓10座,并发现车马坑6座。2008年4月至10月,为配合邯郸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百家村西区域的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1座汉代墓葬属于百家村墓群M6,为带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西侧室、埋藏坑组成,出土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车马饰等。

后百家北墓地2021年发现战国墓219座,主要为中小型墓土坑竖穴墓。以南北向和东西向为主,绝大多数并穴排列。墓葬制度为典型的三晋样式。多数墓葬保存较好,时期涵盖战国早、中、晚期,能够充分反映了赵都邯郸墓葬形制的演进。另外1号车马坑中出土一套青铜礼器,是十分罕见的重要发现。

image.png

图为1号车马坑。

战国墓葬随葬品十分丰富,按地质主要分为陶、石、铜、铁等。出土的陶器以仿铜陶礼器为主,仅有少量实用器,组合主要有鼎、豆、壶、盘、匜、高柄豆、球腹壶、鸟柱盘、筒形器等,陶器以素面为主,少数饰暗纹,个别有彩绘,实用器有罐、碗、盆等,另外部分墓葬出土带彩绘的鸟尊,造型生动,彩绘鲜艳,十分具有特点。铜器有铜鼎、铜盆、铜桥形饰、铜铃、铜剑、铜带钩、铜车马器等,玉石器有水晶环、玛瑙环、玉覆面、石圭等,铁器主要为铁带钩。

image.png

图为战国鸟尊。

两汉时期墓葬发现178座,时代跨越两汉,下限可至曹魏甚至西晋。墓葬形制多样,有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砖室墓又分为单室、双室和多室。墓葬形制随时代而发展,西汉早中期多为土坑墓,晚期开始出现砖室墓券顶,东汉以后墓道开始普遍,出现形制较大的双室、多室墓。大量残存的墓砖和造型精美,组合有序的陶器,是两汉时期邯郸城依然繁盛地证明。

两汉时期以随葬陶器为主,以壶、罐为大宗,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仓、井、灶等生活明器,东汉晚期开始流行陶案、奁、耳杯等。部分陶器有彩绘、施釉等装饰,其中陶灶、陶井等花纹繁缛,十分精美。铜器主要有铜炉、铜盆、铜带钩、铜镜、铜钱等,其中铜镜出土数量较多,多数为日光镜。铁器有铁剑、铁环首刀、铁带钩等。石器主要有石灯、玉片等。

image.png

图为汉代彩绘陶。

image.png

图为汉代石灯。

image.png

图为汉代釉陶。

隋唐时期墓葬发现30多座,多为南北向,分布聚集,排列有序,多数为带墓道椭圆形土坑墓。墓葬被盗严重,出土遗物有陶罐,白釉碗、白釉执壶、铜镜、铜发簪、铜发钗、铜蹀躞带、骨栉等。发现填补了邯郸地区以往唐墓发现的不足,对于研究隋唐时期邯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发现有明清时期的墓共有3座,还有水井、陶窑等遗迹。

image.png

图为唐代铜镜。

本次发掘各时期墓葬累计出土各类文物2400余件,出土文物还在进一步清理、拼对,修复中。

作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不仅有成语故事,更有璀璨的文化遗存。后百家北墓地发掘是赵都邯郸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墓地基本反映了邯郸城从战国到隋唐时期的兴衰演进。墓葬以战国至两汉时期墓葬数量最多,这也正是邯郸最为繁荣的时期。后百家村位于邯郸大北城西仅2.3公里,是战汉时期集中墓葬区,该墓地的发现为研究本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丧葬习俗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邯郸城市考古的开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执笔: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