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赵窑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

2022-01-10 15:15:57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一、遗址概况

2021年7月至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武安市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赵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与重点发掘。武安赵窑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市(县)赵窑村东南,处于北流洺河与马会河交口的西南高台地上。赵窑遗址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于1960年、1975年先后两次发掘,文化内涵为仰韶早期、先商、早商、中晚商时期,其中以中晚商时期的铜玉器墓葬最为引人注目。2021考古发掘工作是河北省参与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项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计划发掘面积800平方米,由于疫情和夏季多雨的阻延,发掘工作迟滞,目前正在进行中。

赵窑遗址地貌(东北-西南)

二、考古勘探

2021年7至10月赵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共计完成勘探面积20万平方米,确认遗址分布面积16万平方米,遗址丰富区4.4万平方米,共发现墓葬77座、陶窑62座、灰坑64座、灰沟5条。其中62座陶窑,数量惊人,分布密集,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三、考古发掘

计划发掘面积800平方米,目前开口面积600平方米,发掘深度1.3米,进入商代文化层。目前清理遗迹3个,解剖壕沟1段。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窑穴等多个遗迹现象。为了解赵窑遗址的地层堆积,为发掘提供参考,我们对遗址临河断崖处进行了多处解剖。在2号解剖点的南北断面上,发现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型灰沟,开口残宽5.2米,南部为晚期灰坑打破,斜壁,平底,深2.2米,底部宽3.45米,自上而下可以分为5层堆积。经勘探,此灰沟向西北方向延伸,然后向北,再向东,一直通到台地北部南北向断崖上,与断崖一起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环壕,勘探确认壕沟长度为330米,宽度2.4-21.6米,围拢面积达1.3万平方米,正处于勘探所显示的遗址丰富区域内。环壕内出土的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可辨器型有钵、盆等。目前已经采集碳十四样本,送至实验室。另外在环壕南侧,清理一座遭破坏的灰坑,出土陶器有红顶钵、红陶碗、小口瓶、红陶缸等。

仰韶时期陶器标本

四、赵窑遗址的文化内涵

从遗址周边的调查、勘探与发掘来看,赵窑遗址主体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后岗一期文化和中晚商时期商文化遗存,并包含一定数量的先商、早商、西周和汉代遗存。

1.仰韶早期

陶器可辨器型有釜形鼎、弦纹罐、平底钵、红顶碗、小口瓶、泥突缸等。彩陶数量较少,有红彩和黑彩,多三角纹和网纹。石器数量较多,有石环、石刀等,为典型的后岗一期文化。

2.先商时期

遗物较少,可辨器型有花边口鼓腹鬲、蛋形瓮、小口瓮、鼎等。石器主要有石镞、石镰等,为先商文化的漳河型。

3.早商时期

遗物较少,可辨器型有弦纹鬲、敛口斝、折沿盆、折沿弦纹簋、甗、大口尊、深腹盆等,还有回字纹硬陶片,与二里岗商文化基本一致。

4.中晚商时期

遗迹有灰坑、陶窑和房址,遗址分布面积较大,可辨器型有折沿盘口鬲、假腹豆、盆形甑、斜方唇簋、折沿深腹盆、附加堆纹瓮等。另有石斧,骨笄等遗物,与洹北商城和殷墟文化面貌一致。

5.西周时期

不见遗迹,有少量遗物 ,主要有宽折沿矮裆鬲、盘形豆、附加堆瓮等。

6.汉代时期

仅有石头堆一种遗迹,遗物有直口盆,筒板瓦残片,铜镞铁铤箭等。

中晚商时期标本

五、发掘的意义

赵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是冀南地区少见的典型遗址,赵窑遗址的发掘对于仰韶早期后岗一期文化的聚落布局和夏商周时期冀南地区文化序列的演进研究有重要意义。赵窑遗址的仰韶文化聚落,是整个河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环壕聚落,另外遗址出土的陶片火候较高,质量精良,遗址具有区域中心聚落的特征。中晚商时期遗址规模较大,分布范围超过16万平方米,其位置处于安阳殷墟与祖乙邢都(邢台葛家庄东先贤)之间,有高等级的墓葬、密集的陶窑,显然也是商王朝域内重要的核心聚落。赵窑遗址勘探出大量密集分布的窑址,在商周时期比较罕见,是研究商代陶器的生产工艺与流通方式的重要材料。

 

(执笔:魏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