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圈沟遗址2019年考古发掘汇报

2022-02-18 10:27:49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马圈沟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约1公里处,马圈沟的南段,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缘,桑干河南岸,大田洼台地的北坡,油房断层的北侧(上盘)。遗址分布于马圈沟南端两侧大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文化遗物埋藏在泥河湾层厚约50余米的河湖相地层内。

马圈沟遗址全景

遗址发现于1992年,1993、2000-200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连续开展考古调查、发掘,确认马圈沟第I-第VI文化层,连同剖面上部1990年发现的半山遗址,该区域共确认7个文化层,时代最早175万年,最晚132万年,是泥河湾盆地目前确认时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为全面了解马圈沟剖面古人类遗存的分布、埋藏、序列以及文化内涵,建立区域早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序列,探索东亚地区人类的出现、演化以及扩散过程,自2013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持续开展马圈沟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

经持续调查,马圈沟遗址群已确认地点9处,分布在马圈沟南端东侧的三角形台地及周缘区域。2014年发掘2005年发掘的C区探方北侧11平方米,除在第IV、V、VI文化层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外,在VI层以下近1米处,发现动物化石及人工特征明确的石制品,石制品2件、动物化石1件,由此确认了第VII文化层的存在,这也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已确认的层位最低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同时,在A区上部北侧发掘D区29平方米,在第Ⅰ文化层和半山遗址文化层之间确认两个新文化层:马圈沟遗址Ⅰa、Ⅰb文化层,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169件。2016年发掘鱼咀沟1号地点70余平方米,发掘深度18米,在马圈沟遗址Ⅰb文化层与第II文化层之间发现六个文化层、一个化石层,发现石制品200余件,动物化石一批。2017年,发掘鱼咀沟2号地点70平方米,发掘深度16米,在半山文化层及之上发现4个文化层,发现石制品792件、动物化石1577件,确认马圈沟剖面最晚的古人类文化遗存。2018年,发掘鱼咀沟1号地点2016年发掘探方东侧80平方米,发掘共发现7个文化层、3个化石层,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500余件,在第5文化层底面揭露一处古地面,由草原猛犸象脚印、石制品、动物化石等组成。

为进一步确认马圈沟剖面顶部鱼咀沟2号地点上部文化层的人工属性,棋盘梁地点的文化层序及文化遗存内涵,2019年,继续发掘鱼咀沟2号地点东侧和棋盘梁地点,总发掘面积70平方米。

棋盘梁地点发掘区全景

棋盘梁地点发现文化层、动物化石层各一个。文化层位于上部,发现石制品22件、动物化石1件。动物化石层位于下部,非常丰富,发现1431件,动物化石风化严重,表面的有机质多遭到风化破坏,多呈碎块状,目前可鉴定种属有:牛、犀牛、马、羊、鹿,另有少量食肉动物下颌骨及牙齿。文化遗物埋藏于大田洼台地油房断层的上盘,低于半山遗址文化层约3米,依据已有的古地磁测年结果,时代在135万年前后。鱼咀沟2号地点在第20层(2017年发掘的第I文化层)发现石制品17件、动物化石4件,其中石制品有明确的人工打击痕迹,可以确认为人类活动遗留下的文化遗物,时代距今125万年前后。在其上的4个层位发现疑似人工打制的石制品或动物化石。

棋盘梁地点的发现、发掘进一步扩大了马圈沟遗址的分布范围,新发现的文化层补充了马圈沟遗址Ib与半山文化层之间10余米范围未发现古人类文化遗物的空白,进一步补充了马圈沟剖面古人类文化层序,丰富了马圈沟遗址的文化内涵。鱼咀沟2号地点埋藏于马圈沟剖面的顶部,确认的新文化层填补了马圈沟剖面上部文化层的空白,进一步延伸了马圈沟遗址的时代范围,补充完善了马圈沟剖面早更新世古人类的文化序列,为探索早更新世古人类在华北地区的连续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新发现疑似石制品的线索,为寻找更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物提供了下一步工作目标

鱼咀沟2号地点文化遗物

目前,发掘将马圈沟剖面古人类文化遗存的数量增加至17层,由早及晚依次为:马圈沟遗址第VII、第VI、第V、第IV、第III、第II、鱼咀沟1号地点第VI、第V、马圈沟遗址第I(鱼咀沟1号地点第IV)、鱼咀沟1号地点第III、马圈沟遗址Ia(鱼咀沟1号地点第II)、马圈沟遗址Ib(鱼咀沟1号地点第I)、棋盘梁地点、半山遗址(鱼咀沟2号地点第IV)、鱼咀沟2号地点第III、第II、第I文化层,古地磁年代在176-125万年之间,基本建立起早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证明早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反复在该区域活动,是早期人类在华北地区出现、演化的直接证据,为研究早期人类在东亚地区的出现、演化、扩散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为研究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石器技术、行为模式提供了直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