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2019年发掘简况

2022-02-18 10:27:52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 遗址背景

东谷坨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缘岑家湾台地的西北边缘,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乡东谷坨村西北侧的许家坡,地理坐标为40°13′22″N,114°40′11″E,海拔高度约934米,是本区域乃至中国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中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也是首次中美考古学合作实践的见证者。

遗址1981年自中科院古脊椎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现、发掘始,先后分别于1983年、1984年(贾兰坡、卫奇、谢飞等),1991年和1992年(中、美联合发掘队),1997年、2000年和2001年(卫奇、李珺、侯亚梅等)进行过多次发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资料。然而,随着考古研究方法的演进,对考古发掘提取信息的要求进一步精细化,以往发掘获得的材料不能满足新的研究需求;同时,以往的发掘面积较小、研究工作相对零散,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2019年东谷坨遗址发掘区北壁剖面图

2016年至2018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下【考古发掘证照号:考执字(2016)第(127)号;(2017)第(167)号;(2018)第(089)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东谷坨遗址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2000年探方的西侧和北侧,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2019年度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下【考执字2019第160号】,对遗址持续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

2.本次发掘的主要目的和计划

东谷坨遗址为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河湖相堆积中的关键遗址,具有多个文化层位,本次发掘获得细致全面的地层序列,可为我们研究古湖演化和人类活动关系提供基本材料,探讨对泥河湾古湖演变和早期人类行为演化关系;结合飞梁遗址、麻地沟遗址,综合分析,重建东谷坨遗址及附近河湖相堆积的沉积环境,进而通过不同遗址不同层位人类活动的特点、强度等恢复古湖岸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系统研究东谷坨遗址时期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揭示早更新世泥河湾古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本次发掘时间为2019年6月-10月,计划发掘面积50平方米,发掘层位主要为文化层的C层,同时局部区域发掘至基岩,获得完整的地层序列。

2019年东谷坨发掘区南侧基岩出露情况

3.发掘的主要经过与方法

本次发掘我们注重发掘和记录方法的更新,我们编制了旧石器考古遗址野外发掘和室内整理规程,并在东谷坨发掘中进行了试用。同时立足东谷坨遗址的发掘培养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实习生,推广标准化的旧石器考古遗址发掘和记录方法。

(1)对东谷坨遗址所在的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绘,对遗址周边采用高精度GPS精确定位,同时采用小型飞行器等,重建遗址附近的三维模型,并绘制遗址附近的区域地貌图。

(2)发掘区内布1平方米探方,发掘操作中将1平方米的探方分为四份(a, b, c, d亚方)进行独立发掘,每个亚方出土的堆积记录土方体积,所有c亚方出土的堆积取样进行水筛,其他堆积进行干筛,提取石质碎屑和碎骨。采用堆积层内划分“考古操作层”的发掘方式,对探方内的文化层按照2-5厘米的操作单位由晚及早逐层发掘。发掘中注意层位转换,如能揭露出不同堆积层的层面,则进行细致测绘。对所有大于2 cm的石制品、可鉴定的动物化石和大于5 cm的动物碎骨等进行编号和三维坐标测量,使用全站仪并结合国外学者开发的EDM野外测绘软件对发掘出土的遗物等进行测量。

(3)野外发掘与室内整理工作同步进行。发掘获得文化遗物在野外实验室进行初步整理,包括清洗标本、写号、挑选碎屑等,并及时将整理后的数据录入数据库。每日的照片、发掘记录等上传网络云盘,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

4.主要收获

地层堆积新认识

遗址地层剖面厚度在6.5米以上,自上而下分为7层,其中第6层为文化层可分为A、B、C、D、E共5层。2016-2019年度发掘揭露地层厚约5m,本次发掘对地层和文化层有了新的认识。

(1)揭露出了相对完整的地层剖面,目前遗址发掘区西剖面是遗址地层最为完整的剖面;

(2)发现了一个新的文化层,相当于以往地层描述的第3层,出土石制品约30件和少量动物化石;

(3)对文化层的划分更加细致,发掘过程中我们注意区分厚层文化堆积中的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变化,在6A层辨识出2个不同的文化层,在6C层上部辨识出了3个不同的文化层。各文化层堆积特征和出土遗物密集程度均有所差别,为研究相对精确的短时人类行为演化过程、遗址形成过程等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出土制品

出土主要文化遗物

出土编号标本10000余件,包括石制品6000余件、无人工痕迹的砾石1000余件、动物骨骼化石3000余件,以及数量较多的石质碎屑和碎骨等。详细的石器技术分析和动物考古分析为研究早更新世人类的适应性行为提供了保障。其中,2019年度出土石制品2000余件,动物化石1000余件,以及大量的筛选碎屑。

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初步观测研究,发现东谷坨石制品的技术面貌从整体上来看呈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简单的石核石片模式,但也发现有少量的盘状石核、以石片为毛坯的石核,反映了古人类对石料的深度利用;石器中存在较多数量的加工精致的刮削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