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郡遗址位于河北省行唐县南桥镇故郡村北,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东靠大沙河,遗存主体为东周时期,自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晚期,时空内涵与鲜虞-中山国密切相关,多种文化因素在此交融,是东周时期北方戎狄族群华夏化进程的具体展现。
第Ⅳ区局部发掘航拍影像
2019年考古发掘主要是围绕遗址第Ⅱ区西部及二号车马坑东侧遗存、遗址第Ⅳ区墓葬区等地点进展开,共揭露遗存面积1025平方米,清理墓葬、灰坑、水井、道路等遗迹单位60多个,年代涵盖东周时期、汉代和金代,出土青铜、陶、玉石、瓷器等各类文物190多件。除田野发掘外,实验室还对二号车马坑遗存进行了清理与保护。
3:春秋晚期M91出土文物
一、东周文化遗存
清理墓葬6座、灰坑38座、灰沟2条、水井2眼。M91为春秋晚期墓,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北偏西,填土内有1殉犬。葬具单棺,上有盖板、下有垫木,人骨朽烂,可见头北向。随葬青铜戈、剑、镞、陶鬲、盖豆、壶、罐及砺石等。M89、M93、M92为战国早期墓。M89、M93积石墓,遭严重盗掘,其中M89东北侧有车马-殉牲坑。M9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北约3.7米为二号车马坑。ⅣM9、ⅣM12为战国中晚期墓,其中ⅣM9为积石墓,墓向北略偏西,墓室四壁及底部积石,积石上部东南角随葬仿铜陶礼器鼎、陶壶、盖豆等。葬具单棺,随葬有铜带钩、仿铜陶礼器匜、无盖豆、球腹小壶等。人骨男性,散乱,头北,应为迁葬而来。
灰坑38座。开口形状分圆形或椭圆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等,其中④层下灰坑15座,以长条形褐不规则形为主,出土遗物较少,有鬲、豆、罐、碗、盆等残片。③层下灰坑23座,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出土遗物有陶器、骨角器及布币等。陶器器型主要有罐、豆、碗、盆、釜、筒瓦、板瓦等。水井2眼。其中J61开口长方形,底部带有石井圈,年代为春秋晚期-战国早期。J60开口圆形,底部带有陶井圈,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二、汉代文化遗存
清理墓葬 6座,位于Ⅳ区内,有土坑墓2座、砖室墓3座和石室墓1座,均
为单人葬,葬具单棺,随葬品有陶罐及五铢钱等。
春秋晚期M91随葬品情况
三、金代文化遗存
清理墓葬5座,位于Ⅳ区内,均为圆形砖室墓,南侧有斜坡墓道。其中ⅣM6
为夫妻合葬墓,男左女右,均仰身直肢,头北、脚南、面西。左侧头骨下枕有板瓦3块。随葬品有瓷罐、灯及宋金铜钱等。
四、实验室二号车马坑遗存清理与保护
实验室对二号车马坑四号车进行了清理与保护。该车为驷马独輈车,服、骖马头、颈部有用海贝、骨贝、石贝等组成各种装饰。车轮斜覆车舆,有轮辐28根,并有夹辐2根,轮略有变形。车舆保存较差,前端板倒塌,左右及后端中部外折,上部内倒,呈褶皱状,表面有红、黑色彩绘,左、右两侧后部及后端表面有褐色漆绘层,其上有贴金铜兽形装饰。
二号车马坑四号车(马头东向)
五、年度主要收获
(1)通过发掘基本了解了遗址第Ⅱ西部、第Ⅳ区地层堆积情况及文化内涵,为遗址的文化分期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遗址第Ⅱ区地层保存好,遗迹现象丰富,居址与墓地共存。第④层年代为战国中期,与战国中山灵寿城同期或稍早,其下有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墓葬、灰坑、水井等遗迹;打破遗址第④层的众多遗迹单位多为战国中晚期。遗址第Ⅳ区未发现文化层,墓葬数量多,延续时间长,墓葬年代有战国晚期、汉代、金代等。
(2)新发现一批重要的墓葬材料,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清晰。
遗址近几年清理的墓葬多为春秋晚期(土坑墓)和战国早期(积石墓为主),本年首次发现战国中晚期墓葬。战国晚期积石墓(ⅣM9)墓向为北向,随葬仿铜陶礼器鼎、豆、壶、匜、球腹壶等,与河北地区赵国的墓葬特征更加接近,可能为赵灭中山后的赵国文化墓葬。而战国早期积石墓为东或东北向,东侧多有车马-殉牲坑,出土青铜礼器和大量玉石饰品、金盘丝耳环等,文化面貌具有较强的北方戎狄族群特色。西汉石室墓和砖室墓,金元圆形砖室墓也是遗址中的首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