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阳遗址考古发现和认识

2022-02-18 10:27:58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8年考古勘探发现南阳遗址中部分布东西向战国时期夯土城垣,为了解城垣的走向、内部结构、建筑工艺、使用过程和绝对年代,以该夯土城垣为线索,进一步追寻战国时期城址分布范围、平面格局和文化内涵;同时探寻城址的城门区域,确定城市系统重要组成要素。2019年我们分别对南阳遗址中部偏西区域(第4发掘地点)、西部区域(第5发掘地点)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约1200平方米,解剖3处夯土城垣,共发现各类遗迹99处,灰坑86座,灰沟1条,井1口,路4条,墓葬3座,瓮棺1座,夯土遗迹3处,出土铜、铁、陶、骨、蚌、石等质地小件标本和看复原器物131件,主要器型:陶罐、陶盆、陶甑、陶磨、瓦当、板瓦、筒瓦、铜钱、铜镞、铜带钩、铁镞、骨簪、砺石等,文化遗存年代为战国、汉魏时期。

南阳遗址第4发掘地点夯土城垣平面分布图

第4发掘地点发现有东西向战国中晚期夯土城垣,方向0°,经对夯土城垣解剖得知:城垣地上墙体残宽23米,地下基槽残宽17.5米,由8个夯土板块构成,大致分早、晚两期城垣。早期城垣位于南侧,年代不早于战国中期,晚期城垣在早期城垣北侧增筑扩建,年代下限为战国晚期;夯土城垣下叠压L5、H300、H260等战国早中期文化遗存。在夯土城垣解剖处西侧18米处发现早期夯土城垣向南折角,夯土城垣呈南北走向,方向90°,地上墙体残宽16米,地下基槽宽11.8米,在基槽斜壁面和底面分别发现2具人骨,应为城垣奠基有关“人牲”遗存;该区域的考古发掘廓清了战国中晚期城垣的走向,内部结构、建造工艺、始建年代和使用过程。

2019南阳遗址晚期夯土城垣夯窝平面(北-南)

第5发掘地点发现有3条东西向道路,L2位于发掘区中部,第⑤层下开口,残宽3.75米左右,残厚0.15-0.18米,年代为汉魏时期;L3位于发掘区北部,第④层下开口,路面残宽1.55-3米,厚约0.05-0.17米;L4位于发掘区南部,第⑥层下开口,路面残宽6米,残厚0.3米,年代为东周、汉代。发掘区域南、北两侧分别发现有2处夯土遗迹,南侧夯土遗迹被L4叠压,东西暴露15米,地上墙体残存0.45米,地下基槽为倒梯形,深1.9米,年代为东周时期;北侧夯土遗迹保存较差,年代与应与南侧夯土遗迹一致。考古发掘基本确定该区域为城址西城门,始建年代为东周时期,延续至汉代,东汉晚期废弃。该区域考古发掘廓清了南阳遗址城址的边界形态,西城门作为城址重要出入口是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城门附属道路的发现为下一步探索城址道路网格、内部功能区域划分和城市不同时期平面格局演变提供重要参考坐标。

南阳遗址第5发掘地点重要遗迹平面分布图

此次考古发掘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应是东周时期燕文化,主要文化内涵为1座战国、汉代城址,我们对南阳遗址的现存范围及成因、遗址整体布局和城址历时性变化有新的认识。发现的战国中晚期城址西北折角,结合2017年遗址发现西汉时期“易市”陶文陶片,为探索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城邑“易”实现重大突破,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为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遗址是了解燕国疆域演变及城址历史沿革的重要考古学资料,对研究先秦时期北方地区城市化进程及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