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是曹魏至北齐六朝故都。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邺城考古队开始在邺城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工作,迄今已建立起对邺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基本认识。
邺城遗址平面布局图
一、工作概况
2019年,邺城考古队围绕“河北邺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创新课题,以探索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平面布局和核桃园北齐佛寺平面布局为学术目的,主要开展了两项田野发掘工作:(1)东魏北齐宫城区发掘,项目领队为何利群,勘探面积约7.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工作主要围绕宫院东南角、疑似宫城东墙、206号大型建筑北侧及东北部附属建筑展开。(2)东魏北齐南郭区宗教、礼制建筑区的发掘,项目领队为沈丽华,发掘面积550平方米,发掘工作围绕核桃园北齐佛寺外围边界的探寻展开。上述两项工作参与人员包括朱岩石、郭济桥,以及研究生赵润雨、史砚忻、吴敏华、崔雅博、王贞贞和邺城考古队技师王存金、付合庆、马福堂、夏振民、韩燕民、孙天顺等。
二、考古收获
(一)宫城区的发掘
宫城区发掘收获主要有三处:(1)通过发掘确认了宫院西南角的平面形制,其平面呈曲尺形,夯土宽约6米,台面残存有础坑7处,础坑周围还分布有小型柱洞十余个。结合勘探了解到曲尺形建筑分别向北、向东延展约10米后与宫院墙相衔接。(2)通过发掘了解了宫城区北部206号基址北侧和东北部附属建筑的平面形制。206号基址北侧为复廊形式,台明及台基南北侧的散水、排水沟均保存尚好,台基夯土南北进深约6米,散水宽1米,北侧中部对应206号基址轴线处略宽为1.3米。台基上等距均匀分布础坑6列为进深两间复廊形式,进深2.2米,础坑除正对206号基址北连廊处面阔为5.3米外,余均为4.6米。在北面回廊散水北侧亦发现大致等距分布的小卵石堆,间距1.1~1.3米。在北回廊东段发现南北向的排水沟1条,宽1.1米。(3)206号基址东北部结构较为复杂,南半为206号基址东翼廊房的北延部分,北半为206号基址北侧院落的东翼廊房的南端,两者形成曲尺形拐角,建筑形制亦存在差异。北半廊房地上台基部分夯土东西宽约11.1米,东侧散水宽0.9米,西侧为排水暗沟,宽1.2米(含台基包砖宽度),其西侧亦均匀分布小卵石堆,破坏略严重。台基上柱网密集,均仅残存础坑,部分础坑坑底可见细沙或沙土。础坑南北向间距大致相当,为4.1米,东西向间距自西向东依次为3.7、4.1、2米。在台基东端及南端分别发现带有白灰墙皮的夯土墙,宽约0.62米,东端发现南北向两道,东侧墙与柱网对应,西侧墙略偏于柱网西侧。南半廊房结构推测与206号基址东侧回廊相似,为进深三间形式。
206号建筑北侧及东北部附属建筑
(二)南郭区宗教、礼制建筑区的发掘
南郭区的发掘包括两处:(1)一处位于核桃园北齐佛寺2号基址西侧约100米处,工作目的是为探寻佛寺西侧建筑遗存分布及佛寺西边界,通过发掘发现带有白灰墙皮的夯土遗存,白灰墙皮表面刷有红彩,墙皮及夯土外侧还有包砖遗留。在夯土遗存西北部还发现瓦墙一道及疑似道路的残留。(2)另一处位于赵彭城村东南,西距赵彭城北朝佛寺约200米,该区域根据早年发现隋墓墓志记载可能与东魏北齐时期的明堂园有关。通过发掘发现一处大型夯土建筑遗迹,该夯土遗迹包括地上台基和地下基础两部分。地上台基部分因距地表较浅,破坏严重,仅南部尚存少许遗留。地下基础部分根据发掘和勘探了解到为条形夯形式,共有7条,均为南北向平行分布,条形夯宽2.4~3米,南北长约31米,条形夯东西最大跨度约33米,由此形成一近方形建筑遗迹。根据赵彭城北朝佛寺发掘所了解到的情况,该建筑遗迹恰位于赵彭城北朝佛寺居中的东西通道的东延长线上,由此该建筑或属于赵彭城北朝佛寺和核桃园北齐佛寺中间单元的主要建筑遗存。
赵彭城东南地建筑遗迹
三、学术意义
1、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的发掘为探寻宫城区范围、平面布局、宫院制度积累了重要实物资料。
2、宫城区206号大型建筑基址北侧及东北部附属建筑的发掘为了解宫城内部单体院落的格局、建筑组成、建造技术和工艺等均提供了崭新的材料。
3、核桃园北齐佛寺西侧的发掘为探寻核桃园北齐佛寺范围和平面布局开辟了新的思路。
4、赵彭城村东南地建筑遗迹的发掘为确认东魏北齐邺城明堂的位置及建筑形式提供了新的材料,具有重要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