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盆地暖泉旧石器遗址2020年发掘收获

2022-03-01 09:43:33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9-11月间,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下(考执字2020第112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暖泉旧石器遗址开展正是发掘,野外累计发掘65天,发掘面积为50㎡。合作单位包括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蔚县博物馆。本次共发掘后涧、饮涧沟两个遗址,出土石制品、动物化石2597件,石制品具有中国北方小石器工业的典型特征,文化层埋藏于泥河湾河湖相细砂和粉砂层内,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是研究早期人类在该区域生存活动的关键遗址。

后涧遗址和饮涧沟遗址整体地理位置

蔚县盆地处于广义泥河湾盆地的南部偏东位置,为四面环山的山间断陷盆地。蔚县盆地西北部暖泉一带地貌属湖积台地和壶流河阶地沉积,泥河湾层出露良好,其间蕴含丰富的早期-晚期人类活动信息,是研究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区域。

后涧遗址俯瞰图

后涧遗址埋藏于壶流河左岸第二级阶地前缘,文化层共发掘20个水平层,每一水平层为10cm。编号标本总计643件,其中石制品618件,骨骼15件,牙齿化石9件,陶片1件。文化遗物主要出土于棕黄色致密粉砂-黏土层中,整体位于泥河湾层侵蚀面之上。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同时包括燧石、石英等;石制品组合反应的技术体系属于细石叶工艺体系,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石核(包括细石叶石核)、石片、细石叶、修理类和废片、碎屑等;出土动物化石种类以大型食草类哺乳动物居多。综合地层与出土石制品形制与技术等因素考量,该遗址文化年代约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年代大致为晚更新世。

饮涧沟遗址地层剖面

饮涧沟遗址埋藏于河湖相地层内,文化层共发掘13个水平层,每一水平层中主要为10cm,部分遗物较密集层位,发掘深度为5cm。编号标本总计1954件,其中石制品821件,骨骼1054件,牙齿化石79件。大量文化遗物出土于棕红色致密粉砂-黏土层,该层见波状层理和条带状棕黄色锈斑,局部区域可见炭屑。石制品原料多样,包括燧石、硅质白云岩、石英和玄武岩等;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石核类、石片类、修理类和废片、碎屑等,整体石器文化面貌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土动物化石种类以偶蹄类、奇蹄类等大型食草类动物居多,骨骼保存较为破碎,风化磨蚀程度高,很多骨骼标本呈粉末状保存。依据地层信息(泥河湾层)及石制品技术初步分析推断,遗址地质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饮涧沟遗物出土情况

本年度工作计划是完成后涧地点野外发掘和样品采集工作,完成饮涧沟地点部分层位的清理工作;对发掘所获标本进行初步整理;并依据本年度情况编制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后涧地点的发掘扩展了该地区细石叶技术的分布范围,为探讨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技术特征和古人类生存行为提供了新的证据;饮涧沟地点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早期人类活动遗存的范围(泥河湾层),获取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遗存。上述两个遗址的新发掘,揭露了更大范围早期人类活动范围,通过系统采集OSL和ESR测年样品和环境测试样品,计划在下一步完成不同地点间的地层对比,探明古人类在该区域的行为技术演化与环境适应等相关问题。另外上述两个遗址在研究早期人类利用动物资源、探索人类行为适应行为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由于食草动物完整高冠牙的保存,也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揭示当时与古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动物生态习性及其背后反应的遗址环境背景提供材料。结合地层信息,通过哺乳动物(尤其是食草类动物)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碳、氧同位素构建人类活动、技术策略与环境甚至是季节性气候波动之间的关系,为多角度、客观了解古人类文化面貌提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