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盆地塔梁遗址2020年度发掘收获

2022-03-01 09:43:35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一、遗址基本情况

塔梁遗址(北纬40°09¢43.11",东经114°29¢09.02",海拔高度880m)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东南,地处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南距桑干河现今河床约200米。

2020年度发掘探方航拍图

遗址所在的部位整体地势略呈北高南低状倾斜,由于长期的水流侵蚀、塌陷等自然因素影响,形成多条沟壑。遗址现所在部位西侧为大的冲沟,南侧为断崖,东北为小的台地。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进行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同年,社科院考古所联合河北省文研院对该遗址进行小规模试掘,面积约2平方米。试掘共发现两个文化层,初步测年结果显示,上文化层年代在距今1.7万年左右,下文化层则可达到距今1.9万年左右。

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文化堆积的性质及其分布范围,2018-2019年,联合考古队又在该遗址的南部及西部进行试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及数件精美的鸵鸟蛋皮装饰品。试掘两个文化层的存在,在第一文化层还发现了数个用火遗迹。

试掘探方第一文化层发现的用火遗迹

在对遗址的地层堆积、年代及文化层分布状况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之上,2020年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共计布方面积约50平方米(国家文物局批准面积50平方米)。

二、工作方法与主要收获

本次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由上至下,由晚及早,逐层清理。对同一文化层按照水平层(5cm)发掘,并按单位收集出土遗物,同时做好照相、绘图、标本提取、土样采集、堆积筛选及浮选的工作。本次发掘所有的水平层以及重要现象均使用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保留三维数据及遗物的产状信息。

从保存较好的东剖面情况来看,第5层为第1文化层,灰黄色粉砂,土质致密,内含大量的炭颗粒和小尺寸钙结核。该层与上、下层位的接触面几近水平,略有起伏,出土较多遗物,厚约15-125厘米。第9层为第2文化层,褐色粉砂,土质致密,该层含极少量的炭颗粒和粗砂。东北部见少量直径1厘米左右的砾石。该层自西向东倾斜,呈西薄东厚之势,出土少量遗物,厚约0-80厘米。

主探方发掘至第3层时,探方南部有一陡坎因常年受到雨水冲刷及剥蚀,有坍塌的危险。塔梁遗址的地层堆积较厚,试掘时堆积最厚处距地表约5米,考虑到主探方发掘时的安全,同时也为了弄清遗物、遗迹的分布是否向阶地西南方向延伸,于是优先在该陡坎处布方向下清理,清理面积最大时约19平方米。

陡坎发掘深度约4.8米,自然层共分10层。其中,有两个出土人类遗物较丰富的文化层,第5、6层为第一文化层,共清理17个水平层,出土石制品235件,动物化石101件,采集炭样7个;第9层为第二文化层,共清理3个水平层,出土石制品35件,动物化石41件,采集炭样4个。另外,在1层下清理一处不完整的辽代冲沟,开口距地表约50cm,平面形状不规则,口大底小呈漏斗状,弧壁,坑口东西长620cm,南北宽330cm,最深处335cm,沟向北延伸至探方北壁内,沟内出土少量石制品、动物骨骼及辽代陶片。

出土部分石制品

此次发掘共揭露出两个具有明显地层叠压关系的文化层堆积,与前期试掘对地层的认识一致,第一文化层碳-14测年结果约为距今1.7万年,第二文化层碳-14测年结果约为距今1.9万年。其中,第一文化层出土遗物更为密集。

第一文化层出土石制品及其加工方式,与第二文化层所出石制品及加工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加工比较精细,发现有大量的细石叶、细石核,其石料质地更好,以燧石为主;后者相对粗放,石料均为闪长岩、砂岩,只有少量的燧石等优质石料,未发现细石叶制品。在第一文化层,还出土了数枚鸵鸟蛋皮装饰品。

动物化石的初步鉴定结果显示,上文化层动物化石更丰富,以羚羊类动物为主,幼年个体较多;而下文化层出土动物化石均十分破碎,难以进行种属鉴别。

三、小结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系列遗址对研究盆地内及周边地区古人类的演化,以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问题有着非凡的科学意义,其中,遗址最密集、规模最大的是虎头梁遗址群。塔梁遗址是虎头梁地区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旷野地点,记录了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桑干河二级阶地上重要的活动历史。该遗址揭露的两个文化层分别代表了古人类在两个不同时期的生存历史,特别是下文化层的年代落入末次盛冰期的范围,对进一步了解古人类适应寒冷气候的策略、补充和完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