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遗址2020年考古新收获

2022-03-01 09:43:39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0年4-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容城县文物保管所联合考古队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继续对南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南阳遗址位于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 20米。遗址地处大清河水系冲积扇上,属太行山麓平原向冲积平原的过渡带。遗址周边有多处古河道,东南部有大片低洼地。遗址保护范围南北600米,东西700米,面积为42万平方米。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内保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较丰富的一处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七十年代,遗址周围出土“西宫”铭文蟠螭纹铜壶、长方形附耳蹄形足铜鼎等铜器,有学者指出其为春秋时期燕桓侯徙“临易”或战国时期燕文公“易”城邑。

遗址全景(南-北)

2020年主要对南阳遗址西城垣中部偏北(第5发掘地点)和西河墓地2个地点进行发掘,共计发掘1000平方米。

一、第5发掘地点

第5发掘地点位于南阳遗址西部的台地上,台地西侧为村道,北侧为民宅,东侧为农田,南侧为取土坑。以往考古勘探发现此区域内的夯土墙有大范围的缺口,怀疑可能为城门。发掘面积为750平方米。清理夯土城垣2段、路3条、灰坑91座、墓葬3座、瓮棺葬16座、水井1口。出土陶器、铜器、骨器及铜钱等完整或可复原遗物176件。

(一)地层堆积

第①层:耕土层,厚0.15-0.2米,浅灰褐色沙质土。   

第②-④层:明清时期淤积层,厚0.9—1米。

第⑤层:浅灰褐色夹杂黄褐色沙质土,深0.98-1.04米,厚0.35-0.4米,土质较致密,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我盆、夹蚌红陶釜、夹蚌红陶内三足炉、布纹瓦。为汉魏时期文化层。该层下重要遗迹有L2。

第⑥层:深黄褐色沙质土,深1.38-1.41米,厚0.35-0.37米,仅在发掘区南、北部分布。为汉代文化层。该层下的重要遗迹有:L4、夯土城垣、W19。

(二)战国遗存

2018RN G8②:1 瓦当

战国遗迹比较少,主要有第⑥层下的夯土城垣、路(L4)及W19。L4东西走向,宽约17米,厚约0.2-0.25米。由于大部分被④、⑤层下开口的汉代遗迹打破,平面分布上断断续续不连贯。路土致密坚硬,剖面呈饼状起层,包含物有烧土粒、炭粒、碎陶片、料礓石等;夯土城垣呈南北走向,分南北两段,两段中间17-18米断缺,断续分布有L4。经对南段城垣解剖得知,自上至下城垣大致由四块夯土版块叠压夯筑而成:地上墙体(HQ1)残存高度0.45-0.7米。地下基槽(HQ2)边界不明显,打破、叠压在生土上,最宽约20米,高约1米。在基槽底部东西两侧各分布一条“倒梯形”基槽(HQ3和HQ4),上口宽3.8—4.29米,下口宽1.25—1.36米,深0.97—0.99米。夯层厚0.06—0.18米。夯土夹杂遗物主要有外绳纹内素面筒瓦和板瓦、泥质灰陶豆、尖唇宽折沿夹蚌红陶釜、弦断绳纹泥质灰陶罐、粗绳纹敛口泥质红陶罐等;W19平面呈近似椭圆形,葬具由粗绳纹泥质红陶陶罐和粗绳纹泥质灰陶罐组成。内置未成年人骨,头北脚南,骨架凌乱且与陶片混杂摆放。

战国遗物较少,主要出自夯土城垣中,且多为碎片,主要有卷沿深腹圜底盆、粗绳纹敛口泥质红陶罐、尖唇宽折沿夹蚌红陶釜、泥质灰陶豆、外绳纹内素面泥质灰陶筒瓦和板瓦等。

(三)汉代遗存

包括⑤、⑥层及④、⑤下开口的路、灰坑、墓葬、瓮棺葬、井等遗迹。灰坑多不规则形;路为东西走向,宽3-9米;墓葬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瓮棺葬多用2个夹蚌红陶釜相扣而成,均为儿童瓮棺葬。井为圆形,井圈由板瓦及青砖垒砌而成,内径0.75、深3.1米。

2018RN H98:3 陶盆

汉代遗物主要是陶器,陶质以泥质灰陶、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陶和夹蚌灰陶,还有少量泥质红陶。纹饰以素面和绳纹为主,还有弦纹、瓦棱纹等。器型有灰陶盆、红陶盆,鼓腹罐、内三足炉、纺轮、磨、甑、外绳纹内布纹板瓦和筒瓦等。铜器有铜镞和饰件,另外大量五铢铜钱。

二、西河墓地

西河墓地位于南阳遗址西北约1600米处荣乌高速南侧防护林中,当地村民俗称为“西河”,发掘墓口面积约300平方米,清理战国中晚期墓葬35座。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圹长约1.9-3.62米、宽约0.8-2.36米、深约0.24-2.35米。墓向以西北-东南向居多,少数为东西向。多数墓葬具为单棺,较大墓为单椁单棺,部分墓葬有头箱。墓底一般有熟土二层台,葬式多数为仰身直肢葬,少数为仰身屈肢葬,极个别为侧身曲肢葬。所有墓葬均为一次葬。


西河墓地总平面图(带墓号)

出土随葬品共计133件,包括陶器112件,铜器5件,玉石器7件,骨器1件,银器1件,刀币7枚。随葬品主要是陶器,火候较低,陶质疏松,以陶礼器为主,日用器较少。器形有鼎、豆、壶、尊、小口壶、簋等。铜器有剑和带钩,玉石器有水晶环、水晶珠和石片。

三、收获与认识

1.通过对第5地点考古发掘,基本确定该区域为西城门位置,并发现城门附属道路L4。同时,通过对西城垣解剖,掌握了西城垣的建筑结构和建造方式,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推测,西城垣及附属道路始建年代上限为战国中晚期。西城门作为城址重要出入口是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城门附属道路的发现为下一步探索城址道路网格、内部功能区域划分和城市不同时期平面格局演变提供重要参考坐标。

2.此次考古发掘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应是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主要文化内涵为两座战国城址,我们对南阳遗址的现存范围及成因、遗址整体布局和城址历时性变化有新的认识,结合以前发现的西汉时期“易市”陶文陶片,是迄今为止雄安区域发现最早的城址,为探索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城邑“易”实现重大突破。

3.西河墓考古发掘,墓葬分布集中,各墓葬之间没有打破关系,推测该墓地可能为战国时期同一宗族之墓地。

4.西河墓地无论墓葬形制还是出土器物,均为典型的燕文化因素,对研究燕文化丧葬习俗极为重要,为燕文化深入研究增添新材料。墓葬和城址并存发现,相互印证,可以更全面的从“生”和“死”两个方面研究当地古代社会状况,也进一步证明了南阳遗址的年代和遗址性质,为全面认识南阳遗址城址功能性质、文化内涵、营建思想、整体规划、城市风貌提供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