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故郡遗址2020年考古新收获

2022-03-01 09:43:4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0年6-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考古队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继续对故郡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故郡遗址2020年发掘位置

故郡遗址位于行唐县故郡村,地处太行山东簏的山前平原地带,东靠大沙河,南、西有曲河环绕。遗存主体年代为东周时期,自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文化内涵为鲜虞—中山国文化,城址、居址、墓地共存,遗存面貌具有明显的北方族群特色,同时又深受华夏系统文化深刻影响,是北方戎狄族群华夏化历史进程的具体映现。

2020年我们选择遗址第Ⅱ区北部地层破坏区、第Ⅱ区西部遗存丰富区、二号车马坑南侧遗迹M92和故郡城址南侧环壕东部等4个地点进行发掘,共计发掘800平方米,清理春秋晚期土坑墓2座、水井1眼,战国早期积石墓4座、杂殉坑1座、车马坑2座,战国中期水井17眼、灰坑21座,故郡城址南环壕东部1段,出土青铜器、铁器、骨器、陶器等完整或可复原文物70多件(套)。此外,实验室内还完成二号车马坑四号车的最终清理与保护工作。

一、春秋晚期遗存

M35出土陶器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2座,位于第Ⅱ区西部遗存丰富区,第④层下开口,其中M35墓向朝西,上部早晚期灰坑破坏,开口存长2.2、宽0.84-1.14米,墓室东侧填土内有1殉犬。葬具单棺,葬式仰身直肢,男性,头西脚东,北侧壁龛内随葬鬲、豆、罐、尊等日用陶器。

二、战国早期遗存

积石墓4座,位于第Ⅱ区北部偏东,盗扰严重,墓向东北向或东向,墓底保存尚好,墓室土圹东西长2.5-2.6、宽1.4—1.6、墓残深1.5-2.4米。其中M97的北壁垒砌的卵石未扰动,下部内侧土圹处有小龛,随葬青铜豆、鼎各1件。

车马坑2座,分别附属M2及M89。CMK12东西通长14.7、南北宽3.5米,方向东北向,位于M2东北侧14.7米处,由西侧的车马坑和东侧的殉牲坑组成,二者有沟槽相通。坑上半部分及西侧遭受严重破坏,中部的一辆马车保存尚好,清理出有车轮、舆、衡、轭、皮条串接的游环、骨质轭首、衡帽等。马匹仅有马头,东向,不见马身,形制十分独特,填补了考古空白。

杂殉坑位于二号车马坑南侧,为故郡遗址“王”级墓M58的陪葬坑之一,整体平面呈“凸”字形,通长10.7、宽1.35-2.8米,东侧坑内葬贰驾独輈马车1辆,车前一长方形木质遗存内(可能为木箱)有铜勺和漏勺。西侧坑两侧壁底有木板及纵向龙骨痕,西部木箱内(有待探讨)随葬有灰陶罐、铜卡扣及兽骨、鱼骨等。箱下见有2长、2短圆木及车轮1个。长圆木可能为双辕,其东端有一车衡,衡下有1牛头、蹄。该杂殉坑形制独特,填补了考古空白。

M97铜器出土情况

三、战国中期遗存

灰坑21座,开口形状分为不规则形及圆形。水井17座,深度在6-9米,开口形状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圆形水井底部未见井圈。长方形水井井壁多坍塌,宽边两壁有脚窝可上下,井底有石井圈、陶井圈或无井圈之分。部分井内藏有人骨、犬骨、马骨等,有的最初可能为祭祀坑类或“凌阴”,废弃后或作为灰坑继续使用。       

    解剖故郡城址南侧环壕东侧1段,其开口于生土面,距现地表深约2.0米,其南侧边缘业已出露,北侧边缘压在现代房屋之下,深度已经达3米,其内出土遗物特征与遗址战国中期遗物相同,壕沟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期。

12号车马坑车轮

四、实验室考古工作

继续对二号车马坑四号车进行清理与保护工作,主要是对车辆进行翻转,廓清车辆背面情况,发现铜车辖軎、铜镞、游环等遗物,马匹头颈部亦有以铜构件、海贝、骨贝编串的络辔装饰。四号为驷马独輈车,车轮拆下斜覆车舆,直径1.40米,轮辐26根并夹辐2根。车舆保存状况较差,多坍塌,背面底部保存较好。车舆复原后进深1.1、面阔1.25米,表面漆绘红黑色图案,镶嵌三层贴金双首兽形及圆泡形铜饰件。有两柄铜戈由车舆后部直达马头部,长约3.65米。

五、年度工作主要收获

故郡遗址通过2020年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一些较为重要的考古收获,主要包括:

(1)明确了发掘区地层及遗存分布状况,使遗址分期、墓葬与遗址关系的研究材料更加充分和精确。

(2)确定了故郡遗址战国早期墓葬的分布范围和分布格局,墓葬多成组分布,东西墓葬时代越来越晚,南北墓葬时代相近。

(3)确定了故郡城址南侧环壕的走向,其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期,而早于赵国“南行唐邑”,或为更早时期的鲜虞-中山国城邑。

(4)确定了二号车马东侧的遗迹应为杂殉坑,使故郡遗址中“王”级墓葬M58及周边相关遗存的分布格局更加清晰。

(5)实验室完成二号车马坑四号的清理与保护工作,为后续实验室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与陈列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