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兴杨家庄遗址考古发掘

2022-03-01 09:43:43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一、项目概况

2020年4月至8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定兴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定兴杨家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杨家庄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杨村乡杨家庄村北50米。杨家庄遗址是为配合荣乌高速新线建设和进行的考古发掘项目。共计完成发掘面积1997平方米,清理墓葬、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40余处(座),出土可复原器物200余件(套)。杨家庄墓地主要包括战国时期聚落遗址、西汉时期墓地、唐代墓地和清代墓地四个时期的遗存。

发掘位置图

二、遗址概况

杨家庄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区域,地表较为平坦,海拔高度约为20米。定兴县地处冀中太行山麓冲积平原。杨家庄遗址位于定兴县东南部,拒马河西南岸,东距拒马河河道2.3公里。墓地地势较平坦,遗址周边有多处人工取土形成的洼坑。

三、文化遗存

(一)战国聚落遗址

1.遗迹。战国时期所清理的花土沟2条、水井1眼、灰坑2座、瓮棺葬1座。

J1陶瓮

2.遗物。出土遗物丰富,按质地可分为铜、铁、陶。出土陶片丰富,可复原器较少。陶器主要分为建筑构件和生活器皿。建筑构件主要出土于G6,以筒瓦、板瓦为主,有少量板瓦带半圆形瓦当。瓦当有山字纹兽面纹瓦当和双龙纹瓦当。生活的陶器多出自H1和J1,器型有燕式鬲、燕式釜、罐、瓮、豆、簋、盆、量等。铜器有刀币、铜镞。铁器皆锈蚀严重,形状不明。

(二)汉代墓地

1.墓地及墓葬形制。杨家庄遗址共发掘汉代墓葬22座,围墓沟3条。依形制可分为土坑墓和砖构墓两类,土坑墓可为竖穴土坑墓和带墓道土坑墓,砖构墓可分为砖椁墓(无砖顶)和砖室墓(有砖顶),其中以砖构墓为主要形式。杨家汉代墓地以双墓并穴为主要形式,部分墓穴上部共用一土圹,形成组合,墓主或为夫妻关系,在部分墓葬组合周边发现有花土沟围拢,这些花土沟具备围墓沟的特点,其中以G1围拢M8、M9,G7围拢M11、M13、M15。杨家庄遗址汉代墓地大体可以分为南北4排,10组。

2.随葬品。墓葬随葬品种类丰富,按照质地可以分为陶、铜、铁、锡、石、骨、蚌等。随葬陶器地质地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器型有罐、盆、碗、壶、器盖、盘、甗、樽等,陶器基本组合为长腹罐2件+圆腹罐1件+圜底釜,男性墓葬往往有壶、甗、樽等,个别墓葬已经出现灶、井等生活模型。M14泥质红陶盆,有白色题记:甘香入脾。铜器多为小件,有印章、铜镜、带钩、箭镞、铜钱等。锡质遗物出土较少,主要为盖弓帽和当卢。其他遗物有石黛板、石研磨器、骨六博具、骨耳瑱、海螺等。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至西汉末期。

(三)唐代墓地

1.墓地及墓葬形制。唐代墓葬发现3座,M5、M6、M7南北向错位一字排列,三座墓在早期均遭严重盗扰,其中M7保存较好,M6保存较差。三座墓葬均为带台阶墓道的圆形砖室墓,墓道位于南侧。其中M7有仿木结构砖雕。M6、M7砌有壸门。

2.随葬品。三座唐代墓葬,早期曾遭扰乱破坏,出土遗物不多。有陶器、瓷器、铜器。陶器有泥质灰陶罐、夹砂褐陶瓮等,瓷器有粗胎白釉碗、白釉盘待。铜器有铜蹀躞带扣、铜钱等。墓葬时代为唐代中晚期。

(四)清代墓地

1.墓葬形制。清代墓葬发现2座,即M10、M18,皆为合葬墓,两座墓葬南北向。土坑竖穴木棺墓。

2.随葬品。墓葬M10与M18出土遗物有酱釉瓷罐、铜钱、朱书石片、镇符板瓦等。

四、项目工作主要学术价值和意义

杨家庄遗址战国时期遗存较少,但是出土遗物丰富,尤其是G6、J1和H1为代表。遗址内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和丰富生活用器,能反映战国时期燕文化核心区域的特征。杨家庄遗址时代约为战国中期,西北距离燕下都遗址22千米,是燕文化核心区域的重要聚落,遗址出土遗物与燕下都基本一致,杨家庄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燕下都聚落群形态和燕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杨家庄遗址汉代墓葬保存完好,时代集中于西汉晚期至西汉末期,并且部分墓葬组合有围墓沟围绕,以两墓并穴为主,皆为男左女右,男性墓葬较深,随葬品较丰富。杨家庄遗址发现的围墓沟为河北首次发现,为研究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和葬俗的演变地提供了重要材料。墓葬排列有序,成排成组,杨家庄遗址南距汉代容城县城城子村8千米,周边汉代遗址密集。或为汉代容城县的公共墓地。

杨家庄遗址发现3座唐代墓葬,由北向南呈一字排列,时代为唐代中晚期,为研究冀中北部地区唐代中晚期墓葬形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