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地区战汉城址考古工作收获

2022-03-14 17:37:0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沧州地区战汉城址考古工作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黄骅市博物馆开展的对整个沧州地区(含新划入雄安新区三个乡镇)战汉城址的专项考古调查、勘探和航测工作。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时间阶段,第一阶段为5-8月,主要是对疑似的城址进行田野调查、采集遗物标本和记录遗迹现象。共计对36处疑似城址及城址周边约200平方公里区域开展调查。第二阶段为10-11月,主要是对前期调查确认的部分城址开展考古勘探和航测工作,共计完成8处城址30000多平米的勘探工作及22处城址(遗址)共计48平方千米的航拍测绘工作。

高城遗址正射影像

通过该次考古工作确认有城墙遗迹的城址共计17处。分别为乐城、中水城、阿武城、洛平城、武垣城、高丽城、谒王城、阿陵城、古州城、鄚州城、后赵高郭城、东空城、高城、南皮故城、沧州旧城、黄骅旧城和郛堤城等。这些城址大部分的主体年代为战汉时期,有个别城址年代较晚如东空城年代为宋金时期,另外沧州旧城、黄骅旧城和鄚州城内该次也未采到明确为战汉时期的遗物。

该次调查工作共采集近千件遗物标本,从质地上来看,多数遗址以陶器为主,部分年代较晚的遗址瓷器占比较高,另外有少量的石器、铁器和蚌器等其他类型标本。(实际现场中砖瓦类的建筑材料占比很高,但多数破碎或者样式相同,未做大量采集)。从器类上来看,陶器中占比最高的是日用陶器中的泥质灰陶盆、罐和豆,建筑构件中最多的为砖和瓦,发现少量的铺地砖、鸱吻、滴水和瓦当,主要为素面和云纹瓦当,部分晚期遗址见有动物纹;夹蚌红陶的釜及炉也有较多的发现。瓷器中占比最多的是白釉瓷碗、盘,另有一定数量的其他釉色的碗、盏等遗物。除日用陶瓷器外,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生成用器,如石、陶磨、陶井圈等。

武垣城北墙(由西向东)

沧州地处冀中平原东部,地势低平,起伏不大,海拔最高17米,最低2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其西部是太行山山前冲积扇缘的一部分,中部是由黄河、漳河、滹沱河、唐河等河流冲积形成的广阔平原,东部为渤海潮汐堆积形成的滨海海积湖积平原。

该地区的城址历年来开展过多次考古工作,但其中大部分是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工作,如1998年配合石黄高速建设,对乐城遗址开展过考古发掘工作,2008年和2014年为配合大广高速和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建设对后赵高郭城开展过勘探和发掘工作,1982年、1991年、2016年和2019年对沧州旧城开展过勘探和发掘工作,2016-2018年对武垣城开展过考古勘探和试掘工作,2019年和2020年因雄安新区建设对鄚州和古州城开展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2014年、2019-2020年对郛堤城开展过勘探和试掘工作。

这些城址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沧州地区的西北部及中部区域,西南和东北部区基本没有城址发现,其中尤以献县-河间-任丘一线分布最为集中,除此之外,在盐山、黄骅和南皮等地有少量分布。其中黄骅的郛堤城是现在明确的最靠近现代海岸线的城址。盐山的高城是分布最靠南的城址,任丘(现雄安新区)的古州城是分布最靠近西北地区的城址。

从城址平面形制和面积上看,能确认形制布局的城址大多数为长方形(如盐山高城)或近方型(如武垣城),个别城址呈多边形(如南皮故城)。部分城址中部或偏北区域见有高台基址,其上一般有较多的砖瓦等建筑构件。比较特殊的如郛堤城内有40多座院落遗迹。另外有个别城址的城墙上有较高大的土台,具体的性质功能不甚明确。面积上来看,有明显的等级分类,其中面积最大的为武垣城,边长在1800多米,第二等级的城址,边长在1500米左右,如乐城,第三等级城址边长在1000米左右,如谒王城,第四等级的城址边长在500米左右,如郛堤城。

后赵高郭城采集遗物

沧州战汉城址工作是首次对该地区开展的专项战汉城址调查、勘探和航测工作,明确了沧州地区战汉城址的分布、数量和规模等基本情况,了解了该区域战汉城址的保存状况,全面采集了城址的基础考古信息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为下一步开展城址的保护、利用、配合国民经济建设及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详尽数据。

该次调查发现的城址,对研究河北省地区战汉时期城址的等级规模及与封国、郡县并存的制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燕齐边界提供帮助,同时通过对城址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战汉时期对黄河下游地区及渤海湾沿岸区域的管理、开发、利用状况,对了解当时海洋利用、开发和海上交流贸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