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概况
2020年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主要开展了两项田野发掘工作:(1)东魏北齐宫城区的发掘,项目领队何利群,工作人员朱岩石、沈丽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济桥,邺城队技师王存金、付合庆、马福堂、孙天顺等。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工作主要围绕宫城区206号大殿西侧附属建筑、宫城西南转角、宫城南墙展开。(2)东魏北齐南郭区宗教礼制建筑区发掘,项目领队沈丽华,工作人员朱岩石、何利群,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济桥,邺城队技师马福堂、夏振民等,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掘工作主要围绕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2号佛殿西侧建筑遗迹展开。
邺城遗址平面布局图
二、主要收获
(一)邺南城宫城区的发掘
东魏北齐邺南城宫城区的发掘主要有三处:
206大殿西侧附属建筑俯视图
第一处发掘地点位于宫城区北部206号大殿西侧,通过发掘了解了大殿西侧附属建筑的平面形制。206号大殿西侧建筑为单廊房结构,台基和东西两侧的散水、排水沟保存较好,台基东西两侧对应柱网结构位置有向外延伸的三角砑砖,推测应为廊房台阶位置。在距廊房西侧约5米处还残留一道南北向墙体,墙体两侧各有一条排水沟,结合2018年发掘,基本确定该墙应为206号大殿院落的西边缘。廊房台基东西宽10.6米(包含包边砖),残高约0.5米,仍向南、向北延伸,发掘揭露出台基上南北分布着9列础石破坏坑,础坑东西间距分别为2.2米、4.5米和2.2米,南北间距除206大殿西连廊对应位置为5.2米外,其余间距均为4.2米,所有础坑底部都残留有一层厚约1~3厘米的细沙层,台基西边缘还保留有廊房的西墙,墙体宽约0.9米,外侧抹白灰墙皮,墙裙位置为红色墙皮。台基东侧有一条净宽约0.6米、深约0.45米的砖砌排水沟,西侧为宽约1.2米的砖铺散水,铺砖用条砖按人字形铺设。
宫城西南角俯视图
第二处发掘地点位于宫城西南角,通过发掘确定了宫城西南转角曲尺形建筑的平面形制以及建筑与宫城南墙衔接处的结构。曲尺形建筑南北宽约6.5米,台面东部残留础坑2处,坑底残留约1厘米厚的细沙层。宫院南墙与曲尺形建筑东侧衔接处变窄为3米,基本位于建筑中间位置,由平面结构可知,曲尺形建筑与宫院南墙为一体建筑。在曲尺形建筑南侧还发现三座竖穴土坑砖室墓,只发掘了M2,方向278度,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斜坡式,长约5米,宽约0.5~0.75米,甬道正立面为双层砖砌券顶,长0.75米,宽0.73米,高0.92米。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四隅起券式穹窿顶,墓室内有两具人骨,随葬品有陶罐4件,陶灯盘1件,铁器1件,铜钱6枚。
宫城南墙T41A5探沟俯视图
第三处发掘地点位于宫城正南门止车门西侧宫城南墙上,主要通过探沟发掘来了解南墙结构。宫城南墙由基槽和墙体组成,墙体剖面呈梯形,宽约3米,残留高度约0.65米,在墙体南侧还保留有白灰墙皮。基槽剖面呈倒梯形,基槽宽约3米,厚约1.1米。
(二)南郭区宗教建筑区的发掘
发掘地点位于核桃园北齐佛寺2号大殿西侧约100米处,2019年在此发掘了一个探方,揭露了一座夯土台基的西北角,今年向东、南、北扩方,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由已揭露出的遗迹结合勘探可知,夯土台基东西宽16.1米,南北长约30米。台基上柱网结构东西向间距为4.5米,南北向间距均为4米。在台基东边缘,柱与柱之间用瓦片做墙基,与已发掘的2号大殿廊房墙基做法相同。台基东西两侧有宽约3.6米的砖铺地面,北侧有用竖砌瓦片和砖铺砌的道路,道路宽2米,并向北、向东延伸,经勘探向东延伸道路跟2号和3号大殿西廊房相连。
三、学术意义
2020年度邺城考古队的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
其一,宫城区核心宫院西南转角和宫城南墙的发掘对探讨东魏北齐时期宫城区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206号大殿西侧附属建筑的发掘,对于认识宫城内大型建筑及其院落的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及建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二,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2号佛殿西侧建筑规模较大,柱网结构和室内布局独特,其性质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建筑基址北侧的砖瓦混铺路面与6号廊房相连,丰富了对北齐时期佛教寺院建筑格局及建造工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