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子遗址工作汇报

2022-03-14 17:04:48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一、遗址概况

城子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贾光乡城子村,南距今容城县城约7.5公里。遗址东、北两侧紧邻南拒马河,属冀中平原的缓倾平原。遗址分布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城内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受现代取土、平整土地、植树造林活动的影响,遗址保存状况较差。

城子遗址位置图

城子遗址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2017年雄安新区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再次确认了该遗址,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博物院对城子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因遗址后期破坏较严重,除部分东城墙被拒马河大堤叠压而得以保存外,其他文化遗存已全部掩埋于地下,故宫考古研究所遂于2019年对遗址进行了先期考古调查与勘探。

二、工作经过

2019年的调查工作主要围绕寻找城址四至范围及遗址文化年代展开。经调查,发现和探明部分城墙、城壕、道路和文化遗存密集区。其中东城墙有现存长度700米的基础和部分墙体,南城墙有现存长度350米的基础,南城壕宽约20米、距城墙25米;在村北、村东发现三处文化堆积丰富的区域;墓地主要分布于村西北、村东南,年代以战国两汉为主;推测城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内文化遗物以汉代为主。城址在后期人类活动过程中被大面积占压及破坏,城市西半部几乎已被村庄全部占压。

2020年对前期的调查勘探部分重要地点进行了复查、复探工作。重点摸清西城墙的走向及墓葬区的大致分布情况,并在城西北墓葬区和南城墙东段布置两处发掘地点。

城子遗址调查勘探平面图

第Ⅰ发掘区位于村西南约200米处,主要围绕于南城墙东段的城墙基础、道路、城墙附属设施遗迹展开。Ⅰ区共布设两条探沟,揭露面积200平方米。其中正南北向探沟主要解剖城墙宽度、厚度,重点了解其年代及构筑方式,东西向探沟主要解剖道路、排水沟并明确它们与城墙的关系。现已完整揭露出城墙的宽度、基槽深度、疑似后期补筑迹象,现存夯墙位于④层下,墙体残存厚度40-158厘米,夯层厚6-16厘米;城墙基槽开口于⑥层下,槽深35厘米,直壁平底,打破更早期文化层及次生堆积;基槽内有3层夯层,层厚8-16厘米,其夯筑情况于墙体夯土并无区别;夯层分层明显,层厚8-16厘米,为控制夯层水平面,间有夹层现象,夯窝在少数层位明显,多数层位并不明显。城墙北侧被一东西向沟破坏,北侧基槽边已被破坏,城墙现存宽度为13.5米。根据城墙始建层位,初步判断其年代为汉。

在东西向探沟中发现巨厚的路土堆积,堆积厚度约1.5米,道路的年代明显晚于城墙,堆积中出土瓷片主要集中在宋元时期,路土堆积中有明显的淤积现象,推测其虽然堆积巨厚,但沿用时间并不长;路土下为一条打破并南北向穿越夯墙的排水沟,其沟内堆积亦晚于汉,但其壁面规整、人工痕迹较明显,根据对其东壁的清理,发现壁面有模糊的夯打痕迹,水沟打破次生堆积及生土层,东侧紧邻城墙,基本确定其与城墙存在所属关系,目前推测其为城墙附属排水设施。

第Ⅱ发掘区位于村西北约250米处,为一处墓葬区,揭露面积300平方米,清理5座墓葬。大体形制为带墓道的中小型砖室墓,大致呈圆角方形,尺寸接近2米×2米,墓道南向。由于取土严重,墓葬开口已全部破坏,且自历史时期以来就经历多次盗扰,墓葬形制亦破坏严重。从残存墓砖、墓葬形制来看,其年代上限应不早于唐代。

Ⅰ区航拍图

三、主要收获

根据史料记载,容城县始置于汉,属涿郡,第一位容城封侯应为匈奴降王唯徐卢。宋辽对峙时期,容城作为对峙前线,遭遇分裂、迁址等数次兴废。此次发掘寄希望通过城墙、道路和环壕水系等结构信息初步厘清城址的布局,重点解决城址的始建、使用和废弃年代,同时也为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汉代中小型城邑的规制布局、探寻容城的历史沿革提供更丰富的考古材料。

通过本年度的调查及发掘,对城墙的形制、建筑方式及沿用情况取得新的认知,基本明确了城墙的位置、走向、宽度、夯筑方式及始建年代,墓葬区的发现亦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为厘清容城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