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考古与收获

2022-03-14 16:40:55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0年8-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雄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对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勘探面积20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古州城遗址位置

一、遗址概况

古州城遗址位于雄安新区雄县南15公里的鄚州镇(原属任丘市,2018年4月起委托雄县管辖)古州村及周边。城址东临106国道,北距赵王新河700米,南距鄚州古城600余米,西距白洋淀约1300米。遗址内有赵王河东西向穿过,遗址南部有小白河自南向北汇入赵王河。

古州城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地表现残存东、西、南城墙段落,其中南城墙东半部保存相对较好,城墙高出现地表5-8米。

长期以来,城址因分布在现代城镇村庄之中,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对遗址破坏严重,考古工作十分紧迫。

古州城址既往考古工作仅为有限的考古调查,2020年前尚未开展系统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史学界对于古州城址分布范围与年代、性质与内涵等尚未有清晰的认识。

二、学术目标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古州城西南不远处的鄚州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结果显示:鄚州城遗址与古州城遗址关系密切,二座城址可能存在历史沿革与变迁。古州城极有可能是历史时期的“鄚州城”之一。

学术目标:查清古州城址城墙分布范围、结构与年代。探寻古州城与鄚州城址之间历史沿革、变迁与废置关系等。

三、古州城址最新考古成果

考古勘探:面积累计20余万平方米。结果表明:古州城遗址为“内城”、“外城”双重城址结构。“内城”平面形状呈长方形(800×900米);“外城”平面形状呈圆角方形(1500×1500米)。“内城”与“外城”均发现城墙、护城河与城墙内外道路等。

考古发掘:重点对“外城”东南角城墙、护城河与城墙内外道路等进行了局部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东南城墙、护城河堤岸遗迹(东南-西北)

(一)遗迹

1.“外城”城墙:

夯土结构,夯土层次清晰,质地较差。目前尚未发现包砖痕迹。墙体底部宽23米,城墙底有基槽,基槽宽30米左右。城墙现残存高度5-8米。

2.城墙内、外侧顺城道路、路沟等

东南角城墙内、外侧均发现顺城道路、路沟等。其中,东南角城墙内侧道路宽约8米。

3.城墙外侧壕沟(护城河)

东、西、南、北城墙外侧均发现壕沟。发掘表明:壕沟位于城墙外侧5-6米处,宽90余米。

4.早于“外城”的水井(2020XGTG01J1)

位于“外城”东南角城墙内侧,叠压于城墙内侧顺城道路(2020XGTG01L1)路基之下,开口距离地表深度约1.5米左右。由基坑与井圈二部分组成,基坑平面推测为圆形,复口径3.8米左右、底径与深度不详;井圈大致位于基坑中心,平面圆形,砖砌而成,内径约0.75米,外径约1.1米,复原深度(开口至井底)4.6-5.0米。出土砖瓦残件、陶瓷器、残木块多件。

古州遗物

(二)遗物

出土遗物100余件,均为残件。主要见有砖、瓦、陶瓷器、木器、兽骨等。其中以砖瓦建筑构件为主,年代多为汉唐时期。

(三)出土遗物测年标本的提取与送检

为厘清城墙、城址年代,目前提取了东南城墙关健遗迹单位发掘出土的碳样、兽骨标本等20余件,已送专业权威机构进行检测分析。

四、工作认识、收获与学术意义

1.古州城遗址为“内城”、“外城”双重城址结构,“内城”与“外城”均发现城墙、护城河及城墙内外道路等,是为重要考古发现。

2.城址年代与性质

据梳理文献编年并结合发掘结果初步判断:“内城”可能为汉唐时期鄚州县(州)城,“外城”可能为唐末五代增建而成(城址年代还有待下一步兽骨、木碳等标本测年数据分析结果的再判断)。“内城”与“外城”具有历史沿革关系。

3.学术意义

古州城遗址考古,对于探究古州城址的结构、性质、内涵,探寻古州城以及古州城与鄚州城址之间历史沿革与变迁等,学术意义重大。考古工作不仅为古州城址综合研究供了一手资料,也为古州城址保护与利、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古州城遗址作为“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对研究冀中地区古代城市、社会发展、变迁,以及历史时期区域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发展与传承,融合与认同等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古州城遗址作为新区重要历史文脉,从汉至唐,千年之久,是新区古代城市社会生产、生活的见证和缩影之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