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简介

2022-03-14 16:33:07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大名府故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以大名县大街镇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以南门口、东门口、北门口以及铁窗口为四至,始件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年—884年),为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宋朝时期作为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更是名扬天下。其城池建制规模宏大,不逊于当时的汴京开封。至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对大名城廊进行了增修,改名为北京。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漳、卫两河洪水泛滥,大名府故城沦于水中,湮埋于泥土之下,沦为废墟。

大名府遗迹平面图

2009年由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为主,大名县文化体育旅游局文保所协助,组成联合勘探队,首次系统性得对大名府故城宫城区进行了考古勘探。初步了解宫城墙体及四周城门、道路、壕沟的基本范围和大体方位。

2015—2016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大名府故城进行全面勘探,并对部分外城墙体进行了考古发掘。首次探明大名府故城遗址外城四周墙体大体走向,并发现在大名府故城外城与宫城之间存在另一道墙体,对外城南城墙(孔庄段)进行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初步了解外城城墙修筑方式,墙体内外侧皆有壕沟的形制,并出土了近百件五代—金时期遗物。

2018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大名府故城遗址宫城区域及内城区域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以及测绘。基本确定了大名府故城宫城区域的城墙范围以及宫城内部的建筑布局,细化了宫城各墙体形制,初步明确了宫城区各城门相对位置,确定了墙体外侧壕沟以及环绕城路的形制,同时探明宫城区域内外道路、夯土台基、灰坑等遗迹的大体位置,此外将2015—2016年发现的墙体通过勘探逐步围合,正式确定了外城与宫城之间存在一圈城墙墙体并定名为内城,并基本了解了内城范围及城墙形制,城壕宽度及走向,以及内城东部向东、向南延伸地一道堤坝与河流。

采集遗物

2020年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工作主要围绕内城东侧河堤、南北向河流以及外城东南部墙体、护城河、南部道路进行的考古勘探。通过勘探,我们基本掌握了内城东堤、东引河在大名府故城内的整体走向,并进一步确定了大名府故城东南部外城城墙、护城河的走向,初步了解了东南部外城城墙的形制结构以及该段城墙内外的地层堆积,此外,我们在南门口村、大街镇、御营村的046乡道西侧发现一道宽14—16米的道路,根据地层堆积以及出土遗物推测为北宋时期由外城正南门南河门至宫城的南北向主要道路。

大名府故城兴起于隋唐时期魏州,大运河永济渠的开通,使大名府成为沟通河北与江淮地区的交通枢纽,晚唐、五代时期大名府发展成为河朔四大藩镇之一;北宋时期大名府作为北宋王朝陪都—北京大名府,成为北方的政治、军事和商业中心。通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来考古工作,尤其是2018年内城与2020年南北向主要道路的发现,我们已初步确定了大名府故城遗址的平面城市布局由外城、内城、宫城三大框架组成,南北向城市中轴,宫城位于内城中心形成“回”字形环套格局,与北宋时期东京城城市形制布局特点相似,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汉文化“皇权至上”思想对同时期中原城市形制布局的影响,为研究北宋时期都城考古提供考古依据。对大名府故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也为推动深入研究北宋时期大运河文化分布及都城制度、四京城市群格局、宋辽军事对峙、水运与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成为河北历史时期城市考古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