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河北崇礼砖瓦沟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2022-03-14 16:30:3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砖瓦沟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四台嘴乡砖瓦沟新村西北的山前台地上,东北距砖瓦沟新村约0.8公里,东南距太子城金代城址约11公里,西距崇礼区县城约7公里,南侧紧邻410县道和太子河。遗址区现被分割为一块块东西或南北向的台地,地势北高南底、东高西底。其西侧为近现代取土所致的大坑,东北部现为耕地,余部为林地。


总平面图

该遗址于2017年考古调查时发现。2019-2020年连续地调查、勘探,基本确认了窑址范围:东至通往砖瓦沟旧村的南北向乡间公路,南至410县道,西至近现代取土坑,北至山根。东西长约800米,南北长约200米,占地面积约8万多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159处,其中窑炉94、灰坑38、灰沟2、房址14、灶1、道路4、遗迹4、冲沟2处。遗址内地层堆积比较简单,文化内涵单一,是一处金代专门用于烧造砖瓦和建筑构件的大型窑址。

2019年9月-10月,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公路拓宽范围内所涉及的部分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Ⅰ区)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发掘陶窑20座,灰沟1条、灰坑1座,房址1座(未清理)。


H42仙人

为进一步廓清对砖瓦沟遗址的总体认识,2020年7月-10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礼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再次发掘。此次发掘区分为遗址东北部的Ⅱ区和西南部的Ⅲ区两部分。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清理窑炉35座、作坊2座、灰坑6座、灰沟2条、路1条。其中窑炉开挖于生土中,以坐北朝南为主,窑室顶部已无存,余部保存状况不一。窑炉形制结构可分为两类:带窑箅和火道的竖穴窑和半地穴式的半倒焰窑,后者多由工作坑、窑室和烟囱构成。作坊形制相似,均为浅穴式,无基槽,浅穴内垫土平整后直接铺砖。灰坑、灰沟内主要为窑炉废弃物堆积。道路应为窑址使用期砖瓦和建筑构件的搬运路线。

出土大量遗物,以泥质灰陶砖瓦和建筑构件为主,瓷器、铜器等少见,遗物标本共计560件。其中砖瓦数量多,类别丰富,前者可分为素面砖、带字(“内”、“宫”、“官”)砖、花纹砖(刻花、动物爪纹、手掌纹等)三大类;后者有瓦当、筒瓦、板瓦、滴水、条子瓦等。建筑构件中凤鸟数量最多、迦陵频迦、脊兽残块相对次之,另有少量仙人、宝珠和火焰形构件等,各种类别的器物多有比较完整者,其中脊兽有6件之多。另有少量陶器残片,有罐口沿、腹部残块、陶碗等。瓷器少见,均为粗白瓷残片,器形以圈足盘为主。铜钱4枚,可辨识者有元丰通宝。铜镞1件,兽牙1件。


F15

砖瓦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明确了太子城城址建造所需建材品的来源地。砖瓦沟遗址出土的砖、瓦和凤鸟、嫔伽、兽头、瓦当等建筑构件,无论是类型、还是尺寸,都与太子城遗址同类器物完全相同,两者应属同时期遗存,即金代后期。遗址规模大,遗存丰富,但地层堆积简单,文化层较薄,似为一处“临时性”窑址,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大规模运行后即遭废弃。考古调查显示,砖瓦沟遗址是以太子城遗址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唯一一处窑址。综合来看,砖瓦沟窑址应属太子城遗址附属遗存,是为建造太子城城址而设立的临时性御用砖瓦窑厂。窑址性质的确定为探讨金代后期皇家砖瓦窑址的选址、布局结构、功能分区、产品的生产、运输与使用等问题创造了前提,也为太子城遗址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砖瓦沟遗址也是目前考古发掘中规模较大的一处金代砖瓦窑址。窑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宋金时期的砖瓦窑资料,为宋金时期不同政权与地域下砖瓦窑的比较研究,乃至金代砖瓦窑在砖瓦窑发展史上的历史位置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