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 |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田野考古业务汇报会(一)

2023-02-17 21:47:48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为总结2022年河北考古新成果,展望2023年河北考古工作发展新方向,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田野考古业务汇报会于2月17-18日在石家庄君达盛华宾馆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汇报会。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北省文物局局长罗向军,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建勋、河北省文物局考古处处长贾金标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主持,张文瑞对与会专家学者、领导、考古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2022年河北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团队不断壮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在新冠疫情结束以后,成功召开此次汇报会,为河北省2023年的考古工作指明方向。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北省文物局局长罗向军发表了致辞,肯定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取得突出成绩。河北省考古工作在积极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等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保障河北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的同时,结合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加大了对主动性考古项目的引导和支持,“考古中国”等课题项目稳步推进。省文物局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编制保障的有关要求,多措并举,确保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人员编制得到有效补充。希望河北考古工作者继续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努力形成一批科学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成果,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者,向世界呈现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河北力量。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北省文物局局长罗向军致辞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主持开幕式

按照会议议程,本次汇报会为期两天,共计24项汇报项目,纪要如下:

2月17日上午场

阳原泥河湾新庙庄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王法岗(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庙庄遗址位于阳原县浮图讲乡新庙庄村西200米处,地处泥河湾盆地中部南侧大南山中的一处小型山间盆地中。2022年发掘2号地点,面积为50平方米。发掘深度12米(整体剖面厚度24米),完成遗址上部堆积文化层的发掘,文化层厚度约6米,包括第⑤、第⑥两个自然层,出土编号石制品、动物化石8227件。石制品原料以硅质灰岩、白云岩、玄武岩以及石英岩为主,类型主要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钻、废品、断块等。遗址埋藏于桑干河支流的第三级阶地内,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发掘过程中,对第⑤层上部动物骨骼、碳屑开展了初步的碳十四测年,测年结果超过4万年。本次发掘在传统新庙庄遗址文化层之上新发现一个文化遗物丰富的文化层,该文化层发现有典型的石叶技术石制品,进一步丰富了新庙庄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序列;上文化层发现的超过4万年的石叶技术石制品也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最早的石叶技术制品,对探索华北地区石叶技术起源、现代人的起源等具有重要价值;石叶技术石制品的发现构建起华北地区小石片石器—石叶技术—石叶与细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船形细石叶—楔形细石叶)的完整技术演变序列,为探索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的演变与石叶、细石叶技术的起源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蔚县暖泉饮涧沟旧石器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裴树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暖泉饮涧沟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张家口市蔚县,地处广义泥河湾盆地的蔚县盆地西南部,地貌属湖积台地和壶流河阶地沉积,泥河湾层出露良好。2022年,在2020年发掘区的基础上扩方发掘,发掘面积约50平方米,共发掘20个水平层,每一水平层厚度主要为10厘米,部分遗物较密集层位,发掘厚度为5厘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在内的文化遗物共计1444件,文化面貌总体属于北方石片石器技术体系,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饮涧沟遗址的发掘获取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进一步丰富了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层内早期人类活动遗存的范围,系统采集了测年样品和环境测试样品,在重建遗址及区域古环境、研究中更新世期间人类石器技术发展、动物资源利用以及探索人类行为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崇礼邓槽沟梁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王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邓槽沟梁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高家营镇大水沟村北。本年度在2020-2021年发掘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城址东南瓮城区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发掘区内从早到晚共发现五处城门系统,各阶段城门系统基本都由瓮城、墙体通道(瓮城道路)、城门通道等结构构成,最晚期还发现有马面设施。此外还发掘灰坑2座,窑址3座,出土陶、石、骨质等遗物36件。遗存文化面貌与永兴店文化相近,年代为龙山晚期。本年度的发掘工作,基本揭示了邓槽沟梁遗址龙山晚期石城东南瓮城区域城门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于研究北方地区史前城址的分布、城防结构形态、史前筑城技术的传播和融合提供了新材料。该遗址龙山晚期出现的石城为河北省内首次发现,堪称河北第一城,意义重大,其性质应是区域性的中心聚落,为研究张家口地区史前时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加深对冀西北地区文化发展序列的认识。



尚义四台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赵战护(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台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面积15万平方米,是近年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具有重要价值的包含旧新过渡时期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2022年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揭露房址20余座,出土陶、石、骨、贝类遗物300余件,分为三组。第一组遗存距今10400-10000年左右,发现6座聚集而居的半地穴式房址。第二组遗存距今9200-9000年左右,发现4座半地穴房址,是北方地区最早的定居村落。第三组遗存距今7300-7100年,发现10座半地穴房址,文化面貌与裕民文化一致。四台遗址的新发现,建立起北方地区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无缝链接,确立了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找到了燕辽地区区域文化传统的源头,填补了燕辽考古学文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空白,为旧——新石器时期过渡、旱作农业起源、文化谱系、人类群体从流动性向定居形态转变、早期草原道形成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北方地区万年文化史的最新实证。



康保兴隆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庄丽娜(中国国家博物馆)

兴隆遗址位于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赛圪垯沟西侧的山前坡地上,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2022年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了7座新石器时代房址。房址开口形状以圆形为主,依据面积分为30-60平方米的较大房址和不足30平方米的小房址,按照结构分为深地穴式房址和半地穴房址,大部分房址都有两个以上的活动面,经过多次使用。遗址南部TG1E处,在G5的下部发现了距今约11500年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发现了陶片、细石叶、石核和动物骨骼,填补了坝上地区这一阶段考古发现的空白。遗址外围的环境考古工作为遗址存续时期湖泊环境提供了证据。此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石器、骨角器和陶器,极大丰富了遗址文化内涵,为开展多学科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的资料。




承德市平泉东山头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韩金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平泉东山头遗址位于承德市平泉市台头山镇大营子村北250米处的黄土小山顶部及南坡。2022年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揭露红山文化晚期早段祭祀遗址一处。发现了以石块和垫土构筑的上下相叠的三层祭祀遗迹,各层主体以外分布有圆弧形石堆、长方形石堆、石棺墓、燎祭遗存、灰坑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部分红陶带赭红色陶衣,可辨器形主要为筒形器。夹砂陶分为黄褐、黑褐两类,可辨器形有折肩罐、筒形罐、折沿盆等。石器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玉器有玉料、玉环、坠饰。平泉东山头遗址是河北省首次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本年度的发掘初步了解了牛河梁遗址周边区域红山文化晚期早段祭祀遗址的形制、结构,丰富了红山文化晚期中小型祭祀遗址资料。遗址所反映出的规模、营建方式等也为红山文明进程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2月17日下午场

武安赵窑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魏曙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武安赵窑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市(县)赵窑村一带,是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项目。2022年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清理仰韶时期壕沟1条(段),该环壕聚落是后岗一期文化时期的重要遗迹,也是河北省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

商代灰沟、房址、灰坑、陶窑、墓葬、石砌水道等遗迹140余处,战国花土坑35座。商代聚落初见端倪,等级较高,主体时代为洹北商城时期,遗址多次出现“矢”族族徽标记,说明赵窑遗址可能是“矢国(族)”的核心区域。赵窑遗址处于关键的军事咽喉位置,发现的大量战国时期花土坑,应与军事活动相关。新确立赵窑遗址分布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包含仰韶早期(后岗一期文化)、仰韶晚期(大司空文化)、龙山早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商、中商、晚商、西周、东周、汉代等时期的遗存,基本涵盖了从仰韶早期到汉代时期的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灵寿西木佛墓地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李鹏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西木佛墓地位于石家庄市灵寿县三圣院乡西木佛村内。考古勘探面积13万平方米,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晚商西周及唐宋时期遗迹110余处,其中商周遗存100余处,可分为墓葬遗存、祭祀遗存、生活遗存三类。商周时期墓葬发现20余座,均为竖穴土坑墓,除零星分布于发掘区东侧外,其余均位于发掘区中部偏西,形成一处集中的墓地。祭祀遗存主要位于发掘区西部,均为殉牲坑。生活遗存主要包括灰坑、水井两类,灰坑共发现80处,时代跨越殷墟三期至西周早期。西木佛遗址墓地排列有序,高等级墓葬分布相对集中,其中的“甲”字形大墓是河北省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同时期商代墓葬,车马坑在河北地区更是首次发现;出土陶器显示出本地文化面貌的复杂性,晚商遗存中既有典型的殷墟风格器物,也有富含本地特色和北方风格的器物,西周遗存中则呈现出商式器物与周式器物并存的局面。西木佛遗址为探讨太行山东麓晚商至西周时期文化演进轨迹提供了丰富材料,是对滹沱河流域商周之际考古学文化研究的一次重要补充。



涞水张家洼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常怀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张家洼遗址位于涞水县明义镇张家洼村周围。2022年发掘面积502平方米。确认了张家洼遗址的东北部边界,共清理墓葬(含瓮棺葬)、灰坑、水井、沟等遗迹67处,出土遗物200余件。遗存年代为雪山二期、西周时期、战国时期。张家洼遗址极大地补充了雪山二期文化研究的缺环,填补了环燕山地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的空白,可以更好地认识本地人群的变迁与流动,为研究自新石器时代末期以来当地的考古学文化的演化和发展、生业经济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同时,对于周代的国族分封、人群迁徙与土著人群的聚落差异也提供了新的佐证。本年度的发掘确认了张家洼遗址西周早期不同台地上的人群族属差别较大,族属可能不同。



行唐故郡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齐瑞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郡遗址位于行唐县故郡村,遗存主体年代为东周时期,是鲜虞-中山国的早期阶段的代表性遗存。2022年主要围绕第Ⅴ区南侧断崖处、第Ⅲ区北部地层破坏区、M92周边及故郡城址东环壕西侧开展考古工作,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灰坑、灶址、灰沟等遗迹8处,考古学文化属于后岗一期;春秋晚期水井1口;战国早期积石墓2座;战国中期水井、灰坑等遗迹8处;北朝时期灰坑8座。实验室内对二号车马坑三号车进行发掘,对杂殉坑(M92)进行打包提取,为故郡遗址及东周时期车马形制结构及车马制度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为后续实验室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此次发掘,进一步扩展了遗址分布范围和文化时代内涵;第Ⅲ区积石墓为该区内最北侧墓葬,为廓清战国积石墓葬的分布范围与分布格局提供了可靠材料;故郡城址环壕内侧区域的发掘,深化了对城址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的认识。



蔚县李家庄—古家疃墓群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马小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李家庄—古家疃墓群位于张家口市蔚县杨庄窠乡李家庄和古家疃村之间,东南距代王城遗址约3公里。2022年清理战国时期墓葬13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陶器、玉器、青铜器和骨蚌饰等遗物470余件(组)。本次发现的墓葬年代为战国早中期,总体文化特征与晋文化,尤其是晋南和晋东南区域文化面貌大体一致,但同时出土三足双耳罐、丁字形骨器和鹤嘴斧等北方文化因素的遗物,体现出其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此外,墓葬本身存在一定等级划分,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当时此区域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结构。获得的一批蔚县盆地最为系统的战国早中期的墓葬资料,对研究东周时期代地文化特征、列国文化关系及北方民族的华夏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近年来东周时期重要的考古资料。




邯郸后百家村北墓地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张鹏(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后百家村北墓地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彭家寨乡后百家村北,是百家村墓群中一部分。2022年清理各时期墓葬300余座、战国车马坑2座、汉代窑2座及明清龟镇1座,出土各类文物1600余件,丰富了墓地内涵,对研究赵文化与邯郸城的历史文化演进具有重要意义。高等级四号车马坑是近年来赵都邯郸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车马坑,车马坑内随葬成组青铜礼器与帐幄构件,罕见的特殊葬俗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隋唐至明清各时期墓葬材料填补了邯郸地区相关发现的不足,为邯郸城市考古的开展、社会生活礼俗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后百家村北墓地从战国早中晚期到两汉直至魏晋,时代连续,文化特征明显,发展脉络清晰,为建立赵都邯郸乃至冀南地区战汉时期完整的文化序列提供了充实的资料。



雄安新区容城东牛北庄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任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东牛北庄遗址位于容城县容城镇东牛北庄村东北。2022年发掘面积600余平方米,清理灰坑、壕沟等30余处,出土完整或可复原器物40余件。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陶器最多,以泥质陶为主,器表以素面为大宗;泥质陶中常见红顶式陶器,器类以钵、釜和支脚最具典型性,其次有双耳壶、盆、罐等。从出土遗物特征分析与北福地二期文化和镇江营一期文化有着很多相近之处,其年代应与北福地二期文化(BC5000)大体一致;另外与白洋淀流域其他同时期遗存更有着诸多的共性,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还包含着北方地区文化遗存因素,有多种文化因素并存的现象。对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雄安一带早期文化面貌和社会内涵的认识,提升了对雄安以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利用水平。



雄安新区容城东牛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张晓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东牛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容城镇东牛村南。2022年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清理灰坑、墓葬、沟等遗迹135处,出土陶、石、骨、铜、玉等文物标本255件,遗存年代分属新石器、战汉时期,主体文化遗存年代为仰韶时代晚期。东牛遗址仰韶时期器物多平底器,少量圜底器,器物群主要为敛口钵、折沿束颈鼓腹罐、敛口或近直口深腹筒形罐、直口或微敛口双耳斜腹盆等。此次考古发掘进一步认识、廓清“午方文化”或者“东牛类型”的文化源流、文化内涵、文化性质以及与仰韶晚期周边区域考古学文化相互关系,使得白洋淀区域仰韶晚期文化发展线索逐渐清晰起来,文化编年、谱系也更加丰满。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各类新石器时代遗物具备多种考古学文化的因素特征,充分体现了雄安地区史前时期“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交汇、 传播、 迁徙的走廊地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