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概况与学术目标
工作概况:古州城遗址位于河北雄县鄚州镇 (原属任丘市) 。202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雄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对古州城 3 号遗址及周边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勘探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掘面积 500平方米。
遗址位置:3号遗址位于古州城内东南部 (图一)
学术目标:查清古州城3号遗址分布范围、结构、性质与年代,探寻与之相关重要考古遗存及古州城历史面貌。
二、历年考古工作与学术成果
2019 年,鄚州城勘探与发掘,基本厘清了鄚州城的营建年代,并确定古州城遗址与鄚州城遗址存在历史沿革与变迁。
2020 年,古州城勘探与发掘:发现古州城为“内城”、“外城”双重城址结构,且均发现有城墙、护城河等。并重点发掘了“外城”城墙、护城河、环城道路等。
2021 年,重点发掘“内城”城墙、护城河以及城墙内外道路等;并在“内城”东南部新发现3号、4号、5号、6号建筑遗址,东北部新发现7号、8号建筑遗址等;
学术成果:2021年9月,联合考古队发表了《河北雄县鄚州城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简报》 (《考古》,2021年第9期)。
三、2022 年发掘与收获
( 一) 9号、10号建筑遗址的考古新发现
对3号遗址北部勘探时,新发现了9号、10号建筑遗址。推测与3号、4号、5号、6号建筑遗址关系密切。
(二) 3号遗址的发掘
对3号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残存的夯土基台、包砖、 散水、踏步等。
结果显示:夯土基台大致可分为早、晚二期。平面略呈长方形,晚期遗址东西长约24、南北宽约13 米左右;基台外侧有包砖、散水;基址南侧正中发现一处砖砌踏步残迹,踏步两侧有包砖和散水残迹 (图四、五、六) 。基址东西两侧疑似连接有延伸的廊房。
(三) 高等级建筑构件、多件佛教遗物的发现
出土遗物多为残块。主要见有砖、瓦、瓦当、陶瓷器、铜钱,其中有大量青棍筒瓦、瓦当等高等级建筑构件。另外,还出土有石碑刻与多件佛教遗物残件:铜小佛像、汉白玉莲花座 (显庆四年) 、石造像 (武平六年) 等 (图七) 。
四、工作认识与学术意义
( 一) 3号遗址的性质与年代
性质:3号遗址可能与佛教建筑遗址有关。综合分析表明,3号遗址极有可能为:唐代莫 (鄚) 州官寺--开元寺 南山门遗址。
年代:推测为盛唐—晚唐时期。
(二) 3号建筑遗址东部与4号建筑遗址紧密相连,关系密切
3号遗址与4号建筑遗址 (廊房?) 夯土基台紧密相连,关系极为密切,极有可能是3号遗址东侧的廊房遗址。
(三) 为古州城“内城”南墙的变革、“外城”城墙的营建年代提供了有力参照。
发掘显示,3号遗址叠压在“内城”南墙之上,3号遗址的发掘为“内城”南墙的变革以及“外城”城墙的营建年代提供了有力参照。
( 四) 唐代官寺--开元寺遗址的发现,是古州城考古新发现,也是古州城考古研究新的突破口。考古工作将为古州城及唐代州城官寺的研究提供新资料。
五、存在问题与未来工作规划
( 一) 存在问题
(1) “内城”南墙不同时期的变革亟待进行考古工作。
(2) 3号、4号、5号、6号、9号、10号所属遗址群 (开元寺遗址?) 的整体布局有待厘清和工作。
(3) 古州城城门、内部道路布局等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考古工作。
(二) 未来工作规划
开展古州城4号遗址的考古发掘,并初步厘清3号、4号、5号、6号、9号等所属遗址群 (开元寺遗址?) 的整体布局。对古州城“外城” 、“内城”城门、道路等有针对性开展考古勘探,择机进行考古发掘。
(执笔:何岁利)
图一:历年考古发掘位置示意图
图二:古州城 3 号遗址探方照(东-西)
图三:古州城 3 号遗址工作照
图四:3 号遗址西南角残迹 (南-北)
图五:3 号遗址东南角残迹 (南-北)
图六:3 号遗址南部的踏步残迹 (东-西)
图七:出土遗物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