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南上宋遗址发掘收获

2023-03-03 17:29:0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上宋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东部,东北距南上 宋村约 800 米,南距沙口村约 400 米,西距京港澳高速公路

160米,东距京广高速铁路 400 米。2022 年 3 月 31 日,南上宋村在整治环境时,于村西南的一处沙土坑内发现古代瓷 器遗存。发现文物后,逐级上报至河北省文物局,4 月初河 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员至现场查勘情况。4 月 25 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邯郸市文物保护 中心、邯山区文保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 5 月 20 日至 9 月 30 日对此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 300 平方米,发现漳河故道东岸相关遗迹, 出土瓷器 1195 件及少量铁、砂器。根据出土器物的特征和整体风貌,推测该遗址年代为北宋中期偏后。

一、南上宋遗址考古工作概况

考古工作包括调查、勘探、发掘。

1、通过调查与走访当地群众,明确南上宋遗址所处位 置为漳河故道。漳河河道在历史上迁移无定,在今邯郸市境留下众多故道,此次调查表明,此段河道自临漳县邺城三台口决口北上,经磁县、成安入邯郸,经市区东部,东折进入永年,为距邯郸市区最近的漳河故道。

2、考古勘探确定该遗址瓷器集中分布于 300 平方米的范围内,平面分布无规律,深度约自2.6 米—3.2 米。

3、南上宋遗址发掘区东部发现一处南北向引堤,表面

布满车辙,经解剖发掘,其与西部的土岸遗迹原为一体,共同组成漳河故道的东岸。东岸在发掘区内东西长 12.72 米并 延伸出探方外, 自西侧土岸向东逐级抬升,大致呈台阶状。 其做法为在自然堆积层开挖,引堤用红褐胶质土铺垫。临河一级土岸陡直,深约 0.90 米,下接河底。经勘探可知,该段土岸向南、北两侧延伸。河道位居土岸之西,河底斜坡状,向西渐深。遗迹遗物的现状体现了此处遗址与航运码头较大 的关联性。

4、南上宋遗址出土遗物有瓷器、铁器、砂器和陶器残 片等,以瓷器为大宗,共出土瓷器 1195 件。瓷器主要为化妆白瓷及个别黑釉瓷。化妆白瓷以碗、盘、盏产品居多,此 外有少量钵形盆、钵、行炉、器盖等产品。黑釉瓷仅 1 件瓶 类产品。根据瓷器产品的总体特征来看,均系同期磁州窑场 产品。

二、南上宋遗址的价值和意义

1、考古发掘发现漳河故道的东岸及相关遗迹,明确了河道位置,成为今后此段漳河故道考古工作的立足点。

2、此段漳河故道可与历史上众多文献记载互证,如正史、邯郸市相关地方志书、唐代至明清的诗词歌赋等,为唐 宋邯郸县治的方位提供相关信息。

3、初步明晰北宋时期磁州窑水路运输情况:自漳河沿 岸磁州窑场启运,沿线经磁县、成安、邯郸、永年、 曲周等县, 向北可连通滹沱河水系城市群、向东北可连通御河周围城市群。

4、遗址出土瓷器时代单纯,均为北宋中期偏后产品,具有重要的断代价值,为研究北宋时期治理漳河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实证资料。

5、研究此段漳河故道与同期的黄河、洺河、清洋江、 御河、柳沟河、李阳河、泜河、滹沱河、唐河的关系,可考察相关制瓷窑场的水路、海运联通。

(执笔:胡强)

南上宋遗址地貌

引堤及 T0202 出土瓷器

出土瓷器 1

出土瓷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