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方西庄西北遗址 Ⅰ 区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容城镇午 方西庄村西北部,紧邻村边养殖场。遗址所处区域为太行山 东麓以东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遗址北部有拒马河、东部 有大清河,所在流域属大清河水系。现存遗址近长方形,面 积约 19000 平方米,遗址地表为农田,种植物为玉米、小麦 等。
午方西庄西北遗址 Ⅰ 区为 2017 年新区设立初期河北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考古调查时所发现,2021 年 11 月我院组 织考古勘探队伍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复查及考古勘探,经过 勘探在遗址中北部发现 3 处遗存丰富区域,并在东北部丰富 区新发现了商代遗物。
2022 年 3 月至 6 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保定市文 保所、容城县文物保管所对遗址东北部丰富区进行了考古发 掘,发掘面积 800 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 67 个,出土了陶、 石、铁、铜、骨等类遗物,可复原及完整器物 36 件、标本 陶片 800 余片,收集土样、兽骨若干袋。遗存文化因素含下 岳各庄文化、商文化、燕文化,年代为商、战汉及清代。
此次发掘清理房址 3 座、灰坑 (窖穴) 57 个、沟 4 条、 井 2 眼、墓葬 1座。3 座房址均为半地穴式,门道位于房址 北部,室内有地面灶。其中F1 为“ 吕 ”字形结构,分为前 后室,前室近正方形,后室较窄,近长方形;F2 为单室结构, 平面近圆角梯形,前端窄,后端宽;F3 由主室及侧室构成,
主室近方形,侧室位于主室东北部,近椭圆形。灰坑多为椭 圆或圆形,个别圆角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弧壁平 底或直壁平底。沟平面呈长条形,弧壁平底。井级别较低, 未见陶质井圈,井口平面近圆形,井壁上部较规整,下部坍 塌较严重,剖面呈袋状。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镇 墓符板瓦及“康熙通宝”铜钱 137枚。
遗址出土器类有高领袋足鬲、折沿束颈深腹鬲、束颈盆、盘形豆、敛口瓮、深腹盆、侈口罐、甗、尊、甑、釜、石器、 骨器等。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其次为夹砂陶,少量粗胎陶, 纹饰以绳纹常见,其次为素面、素面磨光、个别蓝纹及附加 堆纹等。石器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镞、石锤等,骨器有 骨笄、骨锥、骨针、骨镞等。
通过叠压打破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学对比,该遗址遗存 可分为四期。第一期遗存出土器物与冀中地区下岳各庄文化 遗址出土器物存在较多的相似性,如高领深袋足浅绳纹鬲、 上体磨光下部饰浅绳纹的侈口束颈弧腹罐、敞口束颈小平底 深腹盆、素面敛口瓮、矮柄碗形豆、素面敞口折腹盆、素面 侈口束颈鼓腹小罐等。冀中地区下岳各庄文化遗址发现较 少, 目前仅有下岳各庄、哑叭庄、尧方头、辛庄克、 白龙、 午方等 10 来处,本次该类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冀中地区下 岳各庄文化分布范围、文化类型、器物特征、所属族属等提 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第二期文化遗存出伴出典型器物已有明 确的商文化特征,如方唇折沿绳纹分裆鬲、小口绳纹瓮、小 口绳纹罐、簋、觚等。年代约在中商至晚商中早期,此时期
商文化因素已十分明显,并逐渐占据主流。商王朝疆域的四 至是先秦历史与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期文化遗存的发 现为探讨商王朝北界及冀中北部南拒马河流域商文化介入 与地方文化的交流、演变到占据主流的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 资料。第三期战汉遗存,雄安新区西周至春秋遗存匮乏,至 战汉时期大量遗址浮现且战国遗址与汉代遗址多重和分布, 这种现象或说明本地汉人即先前战国时人的延续。另外,燕 文化研究是新区内重要的研究课题,雄安新区区域东周最重 要的史料记载-燕国“桓候徙临易”,时下结合考古发现“临 易”最为可能的所在地即为现南阳遗址,本遗址出土的燕式 鬲等具有燕文化因素器物丰富了本区域燕文化研究资料。第 四,明清墓葬,近年来容城西南部考古工地均有发现,比较 普遍,级别较低,属于底层平民墓葬,随葬“镇墓符”板瓦 的形式应为当时底层社会的特色,对于研究清代葬俗及底层 社会状况有一定作用。
(执笔:杨丙君)
远景
发掘区航拍
重要遗迹F1
F1①:2 陶鬲
F1②:3 陶罐
F1②:11 陶盆
F1②:12 陶尊
F2 陶豆
F2骨笄
H8石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