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西木佛墓地考古发掘业务汇报

2023-03-03 17:29:0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西木佛墓地位于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三圣院乡西木佛村内。墓地位于滹沱河沿岸,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北纬 38°16′46″、东经 114°24′33″ ,海拔 99 米。 地貌原为高丘,后因村民取土逐步削平,现地表主要为西木佛村村民自留菜地。现存范围南北长 110 米,东西 150 米,总面积 16500 平方米。1978 年村民取土时发现一批文物,上交至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经调查表明,这里是商周时期的遗址。当时出土有商周时期陶鬲、罐、豆,青铜器有卣、爵、 戈、矛、铃等。根据这批文物揭示出的遗存面貌及特征,初步判定西木佛墓地为商末周初具有一定规格的贵族墓地,其时空、内涵与晚商至西周时期历史密切关联, 自此该墓地便为学术界高度重视。

近年来村民反映因取土导致部分墓葬暴露,保护形势严峻。2021 年 5 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西木佛墓地进行调查、勘探工作。

考古勘探面积 13 万平方米,发现墓葬、灰坑等遗址 20 余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灵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建联合考古 队,于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8 月对西木佛墓地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

本年度发掘面积为 500 ㎡ 。发现晚商西周时期及唐宋时 期遗迹 100 余处,主要文化遗存可分为墓葬遗存、祭祀遗存、

生活遗存三类。遗址所在台地高于地表 3 米,由于多年取土,现已与周围地面基本齐平,文化层破坏殆尽,遗迹均开口于 耕土层下。

商周时期墓葬遗存发现 20 余座,均为竖穴土坑墓,除 零星分布于发掘区东侧的几座外,其余均位于发掘区中部偏西,形成一处集中的墓地。墓葬方向相对一致,多为北向, 随葬陶器以鬲、簋、罐为主,多见殉狗、二层台。位于墓地 东部的 M7 是一座带一条墓道的“ 甲 ”字形墓,墓室上口长 5.2 米,宽 3.1-3.3 米,残深 5.5 米,墓道位于墓室南侧, 上口长 6.75 米,宽 1.9 米。虽盗扰严重,仍出土较多铜器 残片以及玉器,并发现有殉人,位于 M7 西、北侧的三座墓 葬,等级相对较高,出土有玉器、铜器残片。其余墓葬多随葬陶器、海贝,或无随葬品。墓葬时代跨越殷墟四期至西周早期,其中西周墓葬主要位于墓地南部。在墓地东南侧 40 米处发现车马坑一座,坑内埋放车 1、马 2、殉人 1,车马均多使用青铜构件,形制与郭家庄 M52 相近。时代属殷墟四期, 推测车马坑可能与M7 有关。

祭祀遗存主要位于发掘区西部,均为殉牲坑。埋放动物 种类均为家养动物,以牛、马、羊为主。其中以单一动物种类全牲埋葬为主,也有部分牲体如牛头、猪下颌骨。动物牺牲的年龄既有幼牲,也有成年牲体。殉牲坑形态各异,呈南北向狭长分布,与灰坑相交错,且有互相打破的现象。其分布亦遵循一定规律,相同殉牲种类的坑分布相对集中。

生活遗存主要包括灰坑、水井两类。灰坑共发现 80 处,

集中分布于发掘区东、西两侧,多呈不规则椭圆形,少量规整的长方形灰坑可能是窖穴,部分规整的圆形灰坑底部发现有陶鬲,但未发现踩踏面、柱洞、灶址,性质有待探究。灰坑时代跨越殷墟三期至西周早期。J2 位于发掘区南侧,口部呈圆角方形,边长 4.35 米,至 6.1 米深处出现方形井框, 井框为木质,以榫卯结构拼合而成,边长 1.8 米,井框四周 形成二层台,自二层台至井底深 5.5 米。J2 底部发现大量完整陶器,器型包括罐、 鬲、罍等,此外还发现有铜刀、木桶及较多的骨簪,J2 出土器物多属殷墟三期。

西木佛遗址是近年来太行山东麓滹沱河流域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遗址墓地排列有序,高等级墓葬分布相对集中,其中的“甲”字形大墓是河北省目前发现规模最 大的同时期商代墓葬,而车马坑在河北地区更是首次发现。 西木佛遗址出土陶器则显示出了本地文化面貌的复杂性,晚 商遗存中既有典型的殷墟风格器物,也有富含本地特色的器 物,同时还有北方风格的器物,西周遗存中则呈现出商式器 物与周式器物并存的局面。由墓地和遗址共同组成的这一聚 落,是晚商时期商王朝在河北地区的一处重要据点。西木佛 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探讨太行山东麓晚商至西周时期文化 演进轨迹提供了丰富材料,是对滹沱河流域商周之际考古学 文化研究的一次重要补充。

(执笔:李鹏为)

工地总平面

车马坑

车马坑席纹

水井三维剖面图

墓葬出土陶器

墓葬出土铜器

墓葬出土玉器

水井出土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