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后百家村北墓地考古发掘

2023-03-03 17:29:0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1年1月,为配合邯郸美的·锦观城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后百家村北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2021年共计清理战国、两汉、隋唐及明清时期墓葬465座(含车马坑2座),被评为“2021年河北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

2022年继续开展对后百家北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共计清理各时期墓葬308座、战国车马坑2座、汉代窑2座及明清龟镇1座,出土各类文物1600余件。

墓地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彭家寨乡后百家村北,是百家村墓群中一部分,地处邯郸大北城西,沁河北岸,整体地势较为平坦,西北高东南低。

1957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与河北省文化局在邯郸百家村、齐村、酒务楼一带共发掘32座战国墓。墓葬均为竖穴木椁墓,随葬陶器常见鼎、深腹豆、壶组合,较大墓葬中还有青铜兵器、车马器和成套玉石配饰出土。据了解,这次考古实习由著名考古学家宿白、邹衡先生带领,是北大考古首次在本专业教师指导下安排的独立实习,涵盖田野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报告编写一整套训练,对我国考古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百家村墓群作为这次实习中的重要发现,对我国战国秦汉考古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9年,河北省文化学院同学在百家村实习发掘,共清理了战国墓41座、汉墓10座,发现车马坑6座。1972年以来,邯郸市文物部门配合工农业建设又在此发掘墓葬近40座,确认该区域为战国时期赵国贵族墓葬区。2008年4月至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所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区域的2座战国墓、1座汉代墓葬进行了发掘。

本年度以战国时期四号车马坑的发现最为重要。四号车马坑平面呈矩尺状,马坑居南,东西向,长10.8、宽2.3米,共清理出殉葬马19匹;车坑居北,南北向,长14.6、宽3.4米,清理出七辆车。六号车与七号车之间出土大量的铜帷帐构件,有圆帐、方帐。车坑内出土有成组青铜容器:青铜列鼎3件,鼎盖1件,铜壶4件,铜盖豆1件,另外出土铜钩环9件。

本年度战国墓葬发现新的葬俗,部分墓葬椁室底部铺石,部分墓葬随葬器物置入多个壁龛,或者埋入腰坑或脚坑。墓葬除出土成组的仿铜陶礼器外,还出土有嵌绿松石的错金银铜带钩、红玛瑙环、铜剑、铜戈、铜车辖等一批精美文物。

两汉至魏晋墓葬形制多样,出土随葬品丰富,流行多种釉陶,出土铜镜、玉璧、料耳瑱等重要文物。M566出土玉璧直径达到16.3厘米,M635出土一枚“臣广汉”铜印。另外发现专门烧制墓砖的汉代陶窑2座。

隋唐墓葬均为土洞墓。M711出土一套隋代青瓷组合,有碗、高足盘、蒜头壶等,弥补了邯郸地区的隋代墓葬资料的不足。唐以后墓葬2021年仅发现明清墓葬3座,2022年发现少量宋元时期墓葬和成片明清墓葬,多为土洞墓。M760出土一套元代瓷器组合,有白釉高足杯、酱釉铁锈花碗、酱釉罐等。

2022年后百家村北墓地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墓地内涵,对于研究赵文化与邯郸城的历史文化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赵国都城和汉代五大都会之一,邯郸经历了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后百家村北墓地从战国早中晚期到跨越两汉直至魏晋,时代连续,文化特征明显,发展脉络清晰。上承春秋时期晋赵文化,下启魏晋北朝邺城考古,为建立赵都邯郸甚至冀南地区战汉时期完整文化序列提供了充实的资料。高等级四号车马坑的发现是新时代赵都邯郸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车马坑,车马坑内随葬成组青铜礼器与帐幄构件,是罕见的特殊葬俗,是能够代表赵文化特质的重要文物遗迹,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隋唐至明清各时期墓葬材料填补了邯郸地区相关发现的不足,为邯郸城市考古的开展、社会生活礼俗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对该时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执笔:张鹏)

远景航拍

M711

四号车马坑清理

四号车马坑细部 (战国)

M584 (战国)

四号车马坑铜鼎 (战国)

四号车马坑铜盖豆 (战国)

釉陶器组合 (汉代)

乳钉纹玉璧(汉代)

铜印章 (汉代)

青瓷瓶 (隋代)

青瓷碗 (隋)

白釉高足杯 (元代)

人骨现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