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简介

2023-03-03 17:29:0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一、遗址概况

大名府故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以大名县大街镇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以南门口、东门口、北门口以及铁窗口为四至,面积26平方公里,始件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年—884年),为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至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对大名城廊进行了增修,改名为北京。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漳、卫两河洪水泛滥,大名府故城沦于水中,湮埋于泥土之下,沦为废墟。现地表仅存部分外城墙体,其余遗存均深埋于地下。

2009年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会同大名县文化体育旅游局文保所组成联合勘探队,对大名府故城遗址宫城区域进行了勘探。首次确定了大名府宫城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分布范围。

2015—2016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对大名府故城遗址外城区域进行了调查、勘探以及测绘,并在外城西南部进行了试掘,制定了详细的5年考古工作计划。通过勘探试掘首次确定了外城范围、城墙形制,并对宫城区域进行了复探,在外城与宫城北墙之间首次发现与确定了一道城墙的存在,并通过勘探初步了解其具体形制走向。

2018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大名县文旅局组成联合考古队重新启动了对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工作。再次确认了大名府故城遗址宫城区域的城墙范围以及宫城内部的建筑布局,细化了宫城各墙体形制以及宫城内部平面布局,初步明确了宫城区各城门相对位置,确定了墙体外侧壕沟以及环绕宫城道路的形制,并将2015~2016年发现的墙体围合,确定了其做为内城的平面位置与形制、范围,此外在其东侧发现一道曲折形堤坝与河流。

2019年~2020年通过勘探,基本确定了内城东堤、东引河在大名府故城内的大体走向以及大名府故城遗址外郭城东南部城墙、护城河的走向,并初步了解了东南部外城城墙的形制结构、内外侧地层堆积等基本情况,此外,发现并确认了大名府城南北向主要道路。

通过近些年的考古勘探工作,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大名府故城遗址的平面形态结构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环套呈“回”字形、宫城位于内城中心位置的城址,并初步掌握大名府故城遗址外城、内城、宫城三大主体框架的边界(包括城墙、城壕、护城河等)以及城门大体位置。

二、主要收获

2022年工作目标为:①完成2021年考古发掘工作目标即通过发掘初步确定内城的始建、使用、废弃年代、城墙城壕形制、营建方式等信息;通过发掘确定内城东侧河流、河堤性质。②以大名府故城遗址宫城区域为中心,拟对围绕宫城区域道路,南北向主要道路的交汇及关键节点处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从空间上解决大名府故城遗址内部纵横道路间年代关系,形制、功能、走向等相关问题,通过前期勘探在大名府故城遗址内城北墙体东侧以及内城东侧河堤处分别设置发掘区2个。

Ⅰ发掘区位于大名府故城遗址内城北墙体东部(今大名县大街镇双台村东北700米处)。发掘面积600平方米,通过考古发掘,揭露内城墙体南北总宽24米(包括主墙体以及3道增补墙);其中主墙体横截面整体呈“梯形”,墙顶残宽6.5米,底部残宽12米,残高2.4米;主墙体基槽宽约12米,深约1.3米,主墙体北侧城壕宽39米左右,最深处距地表大于7米;主墙体北侧从南向北共发现三次倒塌堆积以及三道增补墙体,第1道增补墙体宽1.2米,残高1米,第2道增补墙宽12米,残高0.2-1.6米,第3道增补墙宽1米,残高0.7米,3道增补均为在主墙体的倒塌堆积上取平进行夯筑增补;主墙体南侧被早晚2条东西向灰沟打破,未见补筑迹象。此外清理元-明时期墓葬15座、灰坑5座、灰沟3条;宋-金时期灰坑7座、道路1条、灰沟1条;晚唐时期灰坑6座、北朝时期墓葬1座。出土可复原器物200余件,质地可分陶、瓷、骨、石、蚌、铜等。

Ⅱ发掘区位于大名府故城遗址内城城壕东侧河堤处(今大名县大街镇双台村东北570米处),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前期考古勘探根据堆积与走向判断为河堤,经考古发掘清理确定了为夯土墙体,横截面整体呈“梯形”,墙顶残宽11.5米,底部宽20.5米,残高1.7米;北侧城壕宽度约28米、深约8米。主墙体底部残宽约5.2米,其下未见基槽。主墙体南侧共发现四道增补墙,单次补筑宽度在1.1~3米之间;北侧发现两道增补墙,首次增补规模较大,且使用了墙基槽结构,残存总宽度达8.55米,其下墙基槽 口宽约8.5米,底宽5.4米,深约1.4米。系在主墙体倒塌土上挖基槽夯筑,第二次增补位于首次增补墙体残存部分的上方,宽约1.45米,残高1米。

三、学术价值与意义

大名府故城遗址通过2022年考古发掘,主要有以下重要收获:

(一)、通过对大名府故城Ⅰ发掘区内城墙体以及其南北两侧地层堆积、文化遗存的揭露与解剖、初步推断出大名府故城遗址内城城墙的始建、使用、废弃年代,厘清了内城城墙在各时期的功能发展脉络,正式确定了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城的城市主体布局与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城相似均为受“皇权至上”观念影响的三重城,“回”字格局,属于都城级别城市,为北宋时期中原文化的都城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实物资料。

(二)Ⅱ发掘区首次确认了内城东侧曲尺形夯土墙体的性质。通过对其局部揭露,基本可以确定为城垣性质的夯土墙体,该段曲尺形墙体连续不断,已勘探出的总长度近2500米,结合其为城墙遗存的结论,大名府故城遗址除了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可能存在着第四重城垣,根据地层关系初步判断其始建年代与内城年代相近或稍晚于内城,为今后研究大名府故城遗址历史沿革与平面布局的结合提供重要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北宋时期大运河文化分布及都城制度、四京城市群格局、宋辽军事对峙、水运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执笔:任雪岩)

发掘区远景

大名府故城遗址地理位置平面图

Ⅰ、Ⅱ发掘区平面位置图

国家局、省局领导专家检查工地

Ⅰ发掘区平面图

Ⅱ发掘区平面图 

晋代墓葬

晋代墓葬随葬品陶车

晋代墓葬随葬品陶马

晋代墓葬随葬品多子盒

明代墓葬照片

元-明时期墓葬出土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