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故郡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新收获

2023-03-03 17:29:0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郡遗址位于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故郡村,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开阔,东靠大沙河,南、西侧有曲河环绕。自2015年起持续发掘,多项考古发现填补空白。主体年代为东周时期,是鲜虞-中山国的早期阶段的代表性遗存,体现出北方戎狄族群与华夏文化参半的文化属性,对于建立和完善鲜虞-中山国考古学文化序列,探讨东周戎狄等北方族群的华夏化进程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2022年考古工作情况

(一)田野考古发掘

主要围绕第Ⅴ区南侧断崖处、第Ⅲ区北部地层破坏区、M92周边及故郡城址东环壕西侧展开,发掘面积400平方米,遗存时代包含新石器、春秋晚期、战国早、中期及北朝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1.新石器时代遗存  

清理灰坑6座、灶1眼、灰沟1条,考古学文化属于后岗一期。

灰坑开口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直壁,平底。

H736,开口平面椭圆形,南北长2.8、东西宽1.72、残深0.2-0.45米。出土遗物包括陶器及磨制石器。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约占81%,其次为夹蚌红陶,约占17.6%,少量泥质灰陶和夹蚌灰陶,纹饰均素面,可辨器型有红顶钵、盆、罐的口沿、壶耳等。石器有磨棒。

G40,口大底小,开口宽0.6-0.7、底宽0.12-0.35、深0.9-1.06米,探方内清理长度约7.3米,东北部为沙沟破坏,勘探未发现向外延伸。向西南延伸至探方外,然后后转向西北,延伸约35米后消失。出土遗物有红顶钵口沿、石磨盘等。

2.春秋晚期遗存

仅有水井1眼(J78)。开口近圆形,西南有现代盗洞。现存开口近圆形,径约2.2、深约4.3米。斜壁,平底,口大底小,底部无井圈。出土遗物均为陶器,多泥质灰陶,可辨识器型有三乳足实根鬲、豆、罐等。

3.战国早期遗存  

积石墓2座,遭盗掘,无随葬品M80,墓向北偏东,南侧及上部

破坏。墓圹南北残长1.90、东西宽1.6、存深0.37米。四周及顶部有积石,积石厚约0.35-0.5米。葬具单棺,长1.73-1.81、宽0.56-0.6米、板厚约0.05米。棺内随葬骨架1具,仰身直肢,头北向,腐朽严重。

4.战国中期遗存 

水井 3眼,开口近圆形,下部有陶井圈。J80,开口南北长2.52、东西宽2.38、深至3.97米处有陶井圈围成的井壁,上下5周,总高3.2米,每周井壁用3块井圈围成。其中第5周井壁有内外两周,外周径1.36,内周径1.0米。出土遗物以泥质灰陶器为主,可辨器型有折沿高领鼓腹罐、釜、豆、碗等。

灰坑 15座。位于城址发掘区。开口平面形状有长方形、不规则椭圆形、圆形等,以长方形为主,斜直壁,平底,个别壁面经加工。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碗、豆、罐、盆以及大量板瓦、筒瓦、檐头筒瓦等建筑构件。

5.北朝遗存

灰坑8座,位于城址发掘区,开口形状有不规则形、圆形、椭圆形等,斜直壁,平底。出土遗物主要有大量残砖及少量红陶罐口沿等。

(二)实验室考古

实验室内对二号车马坑三号车进行发掘,清理处车轮及车舆局部,车舆表面漆绘并贴附贴金兽形铜饰件,其形制结构与四号车近似。此外还对杂殉坑(M92)进行了打包提取工作,为后续实验室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年度工作主要收获

(1)第Ⅳ区清理发现新石器时代后岗一期文化、东周文化遗存,进一步扩展了故郡遗址分布范围和遗址文化时代内涵。

(2)第Ⅲ区2座积石墓为该区内最北侧的墓葬,为廓清战国积石墓葬的分布范围与分布格局提供了可靠材料。  

(3)故郡城址环壕内侧区域的发掘,深化了对城址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新的认识。环壕内部区域发掘数量较多的灰坑等遗迹,时代为战国中期,与居址第三期年代相当,出土有大量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当有高等级建筑的存在,近一步明确了居址、墓地与城址的相互关系。另外北朝时期灰坑、水井等居址类遗存的发现,为故郡城址的历史沿革及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实验室内二号车马坑三号车的发掘与保护,为故郡遗址及东周时期车马形制结构及车马制度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执笔:齐瑞普)

2022年发掘位置示意图

第Ⅲ区发掘全景

城址内发掘区全景

H736、H737(新石器时代)

红顶钵及壶耳 (新石器)

石磨盘与磨棒 (新石器)

陶鬲 (春秋晚期)

M98 (战国早期)

实验室清理 三号车车轮

实验室考古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