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子遗址2022年考古收获

2023-03-03 17:29:00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城子遗址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容城县贾光乡城子村,南拒马河的右岸,是一座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代城址。根据国家文物局及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城子遗址的项目批复要求,并结合遗址实际保存情况,我们围绕以探索遗址的四至范围和建置沿革为问题导向来制定工作计划,通过三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城子遗址的性质和内涵,为探索雄安历史文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22年共发掘600平方米,主要针对城墙、环壕水系、城内遗址区进行了解剖和发掘,现将主要收获汇报如下。

图一 城子遗址位置图

一、城墙及环壕的解剖  

为摸清城墙基本形制、始建及沿用年代,并了解城内外水系的沟通情况,

共在南城墙布设解剖沟4条,探方1个。通过发掘,明确了早、晚两期城墙,同时也发现了与两期城墙相对应的环壕水系。

早期城墙主要在3号探沟内发现,通过解剖发掘,确认城墙夯土直接叠压于生土层上,同时在夯墙底部发现穿绳痕迹,夯墙外侧可见夹板痕迹。判断城墙的营建方式为平地起建,分层版筑,最后分筑内外护坡。

图二 城墙夯窝

晚期城墙主要在1号探沟中发现,探沟位于南城墙东段,共发现多组夯土遗迹,可分为主体夯墙和护坡。主体夯墙的夯层中出土两枚瓷片,经鉴定为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定窑白瓷产品。

南城壕主要在4号探沟中发现,为明确城壕与城墙的位置和地层关系,确认城壕年代,沿1号探沟向南布设4号探沟。通过发掘共发现2条沟壕。综合地层关系、出土遗物判断,南城壕至少可分为早、晚两期,并且分别与早、晚两期城墙的年代相对应。

图三 城墙底部穿绳痕迹

通过对城墙与城壕的考古发掘,明确了城子遗址至少经历过两个重要的大规模建设和使用阶段,为研究城址的历史沿革搭建起了重要的时间框架。

二、遗址Ⅱ区的发掘

Ⅱ区位于城内中部偏北位置,共布设8个5×5米探方,主要了解L1的年代及遗址内的地层情况。共清理灰坑14个,灰沟3条,道路2条,窑址1座。

图四 Ⅱ区平面图

L1位于⑥层下,距地表深度约2.05-2.33米。为南北走向,叠压地层⑦b层,西部被G1打破L1①-③层。L1开口宽4.3-4.45米,底宽2.53-2.7米,厚约0.68米。可划分为五层堆积,土质土色相差不大。根据勘探,L1总宽度约 8米,从北城墙一直延续至城子村内,长度超过200米,应为城内南北主干道。出土遗物主要为白釉瓷片。

根据地层及遗物判断,主要遗迹可分为两期。⑧层及⑧层下灰坑为第一期,对应两汉时期;⑥层、L1、⑦层及以下灰坑为第二期,对应五代北宋时期。

三、结项验收

2022年11月4日,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子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工作进行验收,参加验收会的专家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乔梁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梅田教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研究馆员、河北省文物局贾金标研究馆员。

专家组对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线上检查和验收,听取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线上检查考古发掘情况,观看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发掘记录、图纸、表格、影像、数字平台等相关发掘资料。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能够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要求执行,以问题为导向,发掘区位选择合理,面积控制得当,发掘工作符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技术规范。项目负责人履行责任到位,发掘工作方案、技术准备充分可行;地层划分、层位关系准确,发掘中注意平、剖面结合,重视细节,对主要的发掘区遗迹现象判断及清理到位;出土文物及各类标本采集全面、保管妥当;相关考古资料收集较全面,对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有较好了解,基本达成了预设工作目标。

最后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四、总结

根据文献记载,容城建制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早期,其后历经数次省废和复置,宋以后本址逐渐废弃。对地理志中容城地望的考证,也将其指向城子遗址所在地。通过梳理过去三年城子遗址的考古发现,主要遗迹现象集中在战汉至唐宋时期,并且以战汉和五代北宋两个时期为重,宋以后城墙开始废弃,建设活动基本停滞。出土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的容城历史相印证,基本证实城子遗址即为容城旧治。

城子遗址的系统发掘,重点关注城墙结构、环壕水系等重要节点,提供了清楚的地层和年代证据,详细的城墙结构和环壕水系的信息,为燕南地区中小型战国城邑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材料。

图五 发掘Ⅱ区出入遗物

图六城子遗址出土文物移交点验现场

图七城墙底部穿绳痕迹

图八 发掘Ⅱ区T1223北壁剖面

图九 南城墙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