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模拟旧石器考古发掘”的公众体验

2023-09-06 19:12:44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如今的考古热催生了大批的考古迷,他们渴望能够像考古工作者一样拿起手铲和刷子,走进考古发掘现场,亲自体验考古的神秘与神圣。考古体验活动应运而生,很多考古工地定期举办开放日,公众可以走进考古发掘现场,甚至可以拿起手铲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体验挖呀挖,或者拿起各种考古工具过一把瘾。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在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举办了一场“模拟旧石器考古发掘”的公众考古活动,为探索如何让公众体验考古发掘,实现考古发掘自由,了解如何考古发掘、如何阐释考古资料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模拟旧石器考古发掘”活动在马圈沟遗址群—鱼咀沟1号地点南侧的广场举行,目标为实现社会公众亲手发掘一处古代文化遗址。活动开始前,组织者预先在广场空地处规划模拟预埋两处场景近似的3×3米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址场景反映了古人类用火、打制石器等简单活动。活动中,泥河湾旧石器考古队的队员与社会公众分成两组,分别代表专业方式和大众方式各自发掘一处模拟的“遗址”。专业队按照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逐层向下清理,原地保留、记录遗物状态,尽最大可能揭露出遗址的原始状态并记录信息。公众队首次参加考古发掘异常兴奋,奋力挖土,按照自己理解的方法发掘,实际效果是一种“刨土豆”式的发掘方法,通过挖土、翻土、捡拾、筛选埋藏在土中的“石器”,一会便发掘出一堆石器。发掘结束,两种发掘方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考古队基本揭露复原出遗址的原始状态并记录丰富信息,公众队则仅仅获得了一批打制石器,遗址形成过程、原始埋藏信息基本被破坏。

针对两种发掘结果,组织者利用图版展示了两处模拟遗址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让公众自发对比两种发掘方法的不同效果。对比结果显而易见,科学的考古发掘最大限度地提取了遗址的全方位信息,基本能够复原遗址的形成过程和当时“古人类”在这块场地的生活场景。公众队“刨土豆”式的发掘类似于“挖宝”,只获得一批“石器”,遗址埋藏信息基本被破坏,已无法复原古人类当时生活的场景,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遗址的破坏。

模拟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形成过程与场景1d3f60ec2f0c17d8361e25a43fca9c4a.jpeg

df8222b3e727a54600419f8862dadbf5.jpeg

fc44a06c7887a3049b732de77f572f33.jpeg社会公众体验考古发掘

701b93fe2e31220aa9f4586bb2421c9f.jpeg两种发掘结果现场对比

本次模拟发掘体验活动的实施给参与公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与收获,“感觉真正参与了一次考古”,是对公众考古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也证实模拟古代遗址来开展公众考古发掘体验是可行的。模拟古代遗址开展公众发掘体验具有如下优点:

模拟古代遗址能够克服考古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特点的问题,可以形成重复开展模拟体验活动的资源,也可以避免公众参与、不规范发掘造成遗址破坏的担忧,实现公众考古自由,在放松心态下体验,做到遗产保护与公众体验的有效结合。

模拟古代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体验可以更加真实的接近考古真相,单纯地埋藏遗物或者分层埋藏遗物,更容易给公众带来考古就是“土里挖宝”的误解。模拟遗址能够丰富体验的内容,改变“挖宝”的误解,也更能系统地展示考古工作的内容和目的。

模拟的古代遗址具有可控性,可以根据活动举行时长、活动对象接受程度等灵活设计预埋所模拟遗址的遗迹的复杂程度、埋藏深度等,做到有效控制,克服发掘体验时间过长、发掘到空方或者复杂难辨遗迹的弊端,能够在预定的活动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

模拟古代遗址能够模拟复制相同或相似的遗址,在体验发掘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直观实现不同发掘方法与发掘结果的对比,找出更合理的发掘方式与方法,给参与公众更深刻的感受、知识。

模拟遗址能够形成可追溯、可视化的过程记录,通过对模拟遗址的形成过程的记录、展示,能够跟体验发掘的结果形成强力对比,并阐述考古的逻辑推理过程,激发公众自觉反思如何发掘才能最大限度揭示、复原本来的面貌,如何做才是科学的,做到正确理解考古发掘与考古阐释。

这次“模拟旧石器考古发掘”活动改变了以往公众考古活动以观摩为主的模式,创造性地通过模拟古代遗址,让公众放心走进考古发掘探方,尽情自由发挥,沉浸式体验,实现了公众当一次考古人的梦想。实践体验过程中通过对比发掘的方式与结果让公众自然形成反思,对什么是考古、怎么考古、考古的目的等都有了直观深刻的理解,对普及考古知识,激发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热忱都具有积极作用,对我们探索公众考古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是一次成功有效的实践。(本文作者:王法岗 郭晓明 郝娇娇 徐建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