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3年考古成果交流会(一)

2024-01-11 23:55:00  来源:河北考古

天地风霜尽,新程壮阔多。2024年1月11日至12日,由河北省文物局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3年考古成果交流会在石家庄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汇报会。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建勋,河北省文物局考古处处长贾金标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主持,张文瑞对关心和支持河北考古工作的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考古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202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面铺开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收获,积极推动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希望借助此次汇报会,聆听专家的指导,为2024年河北考古工作指明方向。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建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肯定了河北考古抓住了历史机遇,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与具体考古实践紧密结合,提升了河北考古工作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河北考古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研究,在探究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河北考古工作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河北省文物局将会继续加大对考古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为新时代考古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撑环境。希望河北考古工作者继续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者,讲好中国故事、河北故事,向世界呈现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

河北省文物局张建勋副局长致辞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主持开幕式

按照会议议程,本次汇报会为期两天,共计23项汇报项目,纪要如下:

1月11日2024上午场

2023年度阳原县板井子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李锋(北京大学)

板井子遗址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化稍营镇板井子村北约300米处的台地上,是泥河湾盆地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之一。本年度主要发掘杨家沟东坡2号地点,同时对附近区域的地质地貌开展调查工作。发掘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物,进一步细化了遗址的地层序列,揭露遗址后部一条清晰的侵蚀面,初步厘清了遗址所处的埋藏部位和类型,对系统认识遗址的年代、古人类的栖居模式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发掘过程中开展了考古过程信息化与遗址信息数字化采集的实践,开展了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技能培训,建立并实践旧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工作规范,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基础和前沿意识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端人才。

2023年度阳原县新庙庄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王法岗(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庙庄遗址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浮图讲乡新庙庄村西200米处,2023年发掘2号、4号地点10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骨骼,也有一些自然砾石、赤铁矿岩块等。2号地点发现揭露遗址的原始地貌,发现石叶石核、石叶等石制品,碳十四、光释光测年距今4.5-4.2万年,是目前华北地区已知最早的石叶技术制品,对探索华北地区石叶技术起源、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等具有重要价值。4号地点发现的丰富的细石叶石核、细石叶、圆头刮削器、雕刻器等石制品与大量动物骨骼,初步测年最早超过距今3万年,进一步丰富了该遗址的石器技术类型,延伸了文化序列,为探索华北地区细石叶技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3年度崇礼区邓槽沟梁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王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邓槽沟梁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高家营镇大水沟村北,2023年度在2020-2022年发掘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城址东南瓮城区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本年度的发掘工作基本厘清了城墙结构及扩建、加固过程,对早晚五个阶段的城门系统有了更清楚地认识。该遗址龙山晚期石城为河北省内首次发现,也是目前龙山时期北方石城遗存分布的最东缘区域,保存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其性质应是洋河上游地区的中心聚落,是永兴店文化控制该区域的重要据点。该遗址发掘揭露的龙山晚期城墙及早晚五个阶段的城门系统,基本揭示了东南瓮城区域城门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发掘区内叠压关系复杂,城门兴废频繁,这一现象在北方石城遗存中十分罕见,对研究北方地区史前城址城防结构形态的演变,筑城技术的传播、融合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2023年度尚义县四台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赵战护(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台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2023年度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掘房址20余座,坑2座,出土陶、石、骨、贝类遗物800余件。四台遗址是近年在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具有重要价值的包含旧-新过渡时期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是探索中国北方走向农耕定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格局、旧-新石器时期过渡的中国北方模式、旱作农业起源的关键性发现之一。本年度的发现与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冀西北地区聚落与社会、生业与技术、环境等研究的材料,对冀西北地区文化变迁以及社会演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探讨旧-新石器时期过渡、旱作农业起源、文化谱系、人类群体从流动性向定居形态转变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是我国北方地区万年文化史的新实证,对于探索中华文明根系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2023年度康保县兴隆遗址考古收获

汇报人:邱振威(中国国家博物馆)

兴隆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2023年度发掘面积537.6平方米。本年度发掘的遗迹主要为新石器时代裕民文化时期的房址,出土陶器、石器、骨角蚌器等各类遗物415件,年代主要为裕民文化时期。在遗址南部冲沟(原G5)的下部第6层表面发现了一处明确的火塘,证明了这一片遗存应当为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原位埋藏,并非冲沟冲刷而成,填补了坝上地区该阶段考古发现的空白。开展科技考古,继续补充年代学和古环境研究的样品,推进年代学、生业经济、古环境等相关领域研究。

1月11日2024下午场

2023年度平泉市东山头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韩金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东山头遗址位于承德市平泉市台头山镇大营子村北250米俗称“东山头”的丘陵顶部,2023年度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本年度发掘厘清了遗址的范围、结构、建造程序,廓清了遗址两层垫土的范围和形状。紧邻2022年度揭露出土的T字形遗迹西侧,发现一道大致与之平行的长条形石块条带,长约30米。除发现与去年同类的燎祭遗存外,新出土有微型祭坛、多层燎祭坑、陶片平铺堆积、大小石块构建的堆塑等遗存,通过勘探在下层垫土下发现了10余座石棺墓,判断遗址性质为积石冢。在东南部区域发现有环壕,为证实居住区的存在提供了线索。结合两年考古工作,推测遗址应由祭祀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组成,遗址的年代、文化特征与牛河梁遗址相当,为研究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具有祭祀、生活双重属性的遗址材料。

2023年度宣化区郑家沟遗址发掘

汇报人:王继红(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管理所)

郑家沟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塔儿村乡郑家沟村西北坡地上,2023年度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出土器物150余件,其中玉器50件,包含玉猪龙、三联璧、玉鸮、玉环、玉斧等红山文化典型器物。出土人骨点位30余处,发现祭祀坑20余处。初步判断郑家沟遗址为一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遗存。人骨应为二次葬,可能作为祭祀之用,且埋藏深度不一,分为三层,疑存在早晚关系。郑家沟遗址的发现颠覆了学术界对冀西北地区红山文化遗存的认识,为研究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丧葬祭祀习俗以及红山文化和冀西北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2023年度武安市赵窑遗址考古工作

汇报人:魏曙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赵窑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市赵窑村一带,2023年度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包括两个工作区域,第一工作区域主要对2022年发掘区域进一步细化,解剖发掘了一段仰韶早期环壕;第二工作区域为遗址(台地)的东北部,包括两类文化遗存,一为仰韶时期聚落遗址,二为战国时期与军事相关的花土坑,仰韶时期聚落遗址可分为北福地二期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两期。北福地二期文化发现有半地穴式和地穴式房址、陶窑、墓葬等,填补了区域空白。冀南地区首次发掘了庙底沟文化遗存,新发现的复合式建筑遗迹规模大、结构复杂、形式新颖,出土遗物内涵丰富,是研究冀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互动的绝佳材料。北福地二期文化遗存与庙底沟文化遗存进一步补充了赵窑遗址考古学文化序列中的缺环,向上延伸了历史轴线,可以建立邯郸地区完整的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

2023年度灵寿西木佛墓地出土车马坑实验室考古清理与木桶竹席修复保护工作

汇报人:李鹏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西木佛墓地位于石家庄市灵寿县三圣院乡西木佛村东南,2023年度对西木佛墓地出土车马坑进行了实验室考古清理和木桶竹席修复保护工作。完整清理出车马坑一座,形制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坑内殉车1辆,马2匹。车体车衡、车辕、车舆均保存较好,特别是发现旌旗旗杆、铜铃,车舆上部发现篷盖等重要遗物。车马坑南侧还发现有女性殉人。西木佛墓地共出土有机质文物6件,包括木桶5件、竹席1件,现已基本完成了修复保护工作。西木佛墓地出土车马坑与墓地发现的木桶、竹席等遗物,为研究晚商时期车马舆服制度、社会生活礼俗补充了新的资料,也为探讨晚商时期冀中南地区与王畿关系、交通往来、手工业发展面貌等问题提供了依据。

2023年度涞水县富位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王含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富位遗址位于保定市涞水县胡家庄乡富位村南北易水北侧二级阶地上,2023年度发掘面积502平方米。遗迹主要有灰坑(沟)、墓葬、祭祀坑和夯土基址四类,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有零星铜器、石器、玉器、铁器和印纹硬陶。本年度的发掘确认了遗址的范围及商代遗存分布的西部边界,明确了该地点的主体年代和堆积状况;补充了华北平原北缘地区商代早中期阶段的本地考古学文化资料;填补了大坨头文化墓葬遗存的认知空白。富位遗址应是华北平原北缘地区一处重要的早商时期区域中心性聚落,此次发现不仅丰富了大坨头文化内涵,也填补了该地区早商与晚商时期之间的文化格局缺环,为讨论商文化向北方的扩张与传播、商文化与本地考古学文化的接触、本地人群构成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3年度容城县白龙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佟宇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白龙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西南方向容城镇白龙村西,2023年度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各类遗迹157处,灰坑、房址为先商时期文化遗存,墓葬均为东周时期文化遗存。出土各类可修复文物60余件,其中先商时期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2023年白龙遗址发掘的文化遗存年代主要集中在白龙遗址第二期先商时期,补充了白龙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资料,使得第二期文化遗存的文化序列联系更为紧密。新发现的先商时期的两座房址和窖穴遗迹对白龙遗址聚落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结合2022年第一发掘点发现的房址,丰富了白龙遗址聚落布局研究材料。同时白龙遗址发现的东周时期墓葬是典型的燕人墓葬,墓葬形制的演变规律为研究白洋淀地区燕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2023年度容城县南阳遗址考古发掘

汇报人:雷建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阳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20米,2023年度在第8发掘地点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在大城南城墙中部断缺处,发现多条不同时期叠压的道路,确定此处即为大城南城门,大城南城门位置的确定,填补了城市南部路网系统的缺环,加深了对大城平面布局的整体认识。通过多年考古勘探和发掘,基本上可以确定南阳遗址由两座城址构成,城址的上限为战国中晚期,其主体文化遗存是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因素。结合本年度发现的“易市”陶文陶片,为探索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城邑“易”提供了重要线索。南阳遗址的考古工作揭开了雄安新区城市考古的序幕,是雄安新区两周、汉代城市考古研究的重要实物载体和范例,为进一步推进白洋淀区域先秦时期生态环境演变、人地互动关系等方面研究打下了基础。

2023年度石家庄市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工作

汇报人:陈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东垣古城遗址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北部,北隔石太高速公路与滹沱河相望,系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遗址勘探面积近3000亩,初步探明了东垣古城的城市基本形态和空间布局,了解了东垣古城的城市规模、尺度和要素。发掘面积1680平方米,主要发现东汉和西汉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清理各类遗迹200余处,出土的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应与遗址作为两汉时期常山郡中心城市的性质有关。东垣古城遗址是近年来石家庄市先秦两汉时期规模较大、发现较为丰富的城市遗址,经过本年度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为解决遗址的布局和两汉时期常山郡国沿革等重大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为冀中南地区城邑考古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