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是曹魏至北齐六朝故都。邺城考古队自1983年迄今在邺城遗址持续进行了四十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为邺城遗址平面布局研究积累了重要基础资料。
一、工作概况
2023年3-12月,围绕“河北邺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创新课题,邺城考古队以探索东魏北齐宫城区平面布局为学术目标,对宫城东北角、宫城西门“千秋门”等处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工作。此外,为落实《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涉及河北部分,对北响堂山石窟进行了大面积勘探调查。发掘领队为何利群(考执字2023第66号),参加工作人员有沈丽华、黄盼、俞乐琦、杨筱、易丹韵、张媛、朱岩石、郭济桥,以及技师韩庆林、孙天顺、韩家康、马磊、王晋捷、包锁君、王佳慧等。
二、发掘收获
(一)东魏北齐宫城区勘探与发掘收获
本年度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两个地点:1、宫城东北部局部补充发掘及解剖,2、宫城西门“千秋门”遗址北半部发掘。
宫城西门“千秋门”遗址发掘是今年工作重点,年度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显示门址北半部主体由夯土台基、夯土墙及阙台三部分组成。已揭露部分夯土台基东西宽约18.6米,残高0.3米,台基上发现3列4排柱础破坏坑及数条夯土隔墙。台基东侧有两条慢道,保存较好,北侧慢道南北宽5、东西长2.4米,南侧慢道仅露出局部。台基西侧与东慢道对应处发现一条东西向砖铺甬道,直接与夯土台基西边相连,其南北宽约3米,向西延伸出探方区。连接夯土台基与阙台的夯土墙宽约1.8米,南侧涂抹带红彩白灰墙皮,北侧可见包边砖沟残留。阙台平面呈曲尺形,为双子母阙形式,母阙东西长11、南北宽8米,东子阙东西长5、南北宽6.8米,北子阙尚未揭露完全。
出土遗物以砖瓦类建筑构件为主,主要有方砖、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瓦顶帽、兽面瓦等,均制作精良、类型丰富,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特性和较高的建筑等级。此外,门址西北部出土的狮形石门墩非常重要,不仅是邺城遗址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该类遗物。
(二)北响堂山石窟勘探收获
本年度对北响堂山石窟至常乐寺之间山间平台区域进行了重点勘探,勘探面积约4.1万平方米。勘探收获主要有如下三点:1、勘探发现北朝时期寺院建筑遗迹,其中在常乐寺以东区域勘探发现夯土12条(块),分布于呈阶梯状的五层平台上,夯土基址边缘还残存较厚砖瓦倒塌堆积。2、确认了宋金常乐寺的东部围墙,夯土墙位于常乐寺东部,南北长约85、东西宽约5米。3、发现窑址2座和部分墓葬,集中分布于常乐寺西部,从地表散落碑刻和建筑构件判断或为宋金时期。
三、学术意义
本年度两处田野工作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本年度系首次对东魏北齐邺城宫城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根据文献记载,“千秋门”是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西侧最重要的城门之一,全面了解该门址的形制与结构对于深入理解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布局及宫禁制度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受发掘面积所限,本年度虽然仅揭露了门址不足二分之一,但也基本了解了门址的平面结构和保存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勘探发现的北朝建筑基址群是北响堂山除石窟以外首次发现北朝遗迹,学术意义重大。现有发现可基本印证文献中“因山上下,并建伽蓝”的记载,勘探所得为下一步正式开启发掘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4年度计划继续围绕东魏北齐宫城平面布局研究,重点针对宫城西门“千秋门”遗址的南半部及宫门前广场进行勘探与发掘工作,以全面了解“千秋门”及门前广场的形制与结构。北响堂山石窟项目拟开启考古发掘工作,重点针对新发现的北朝建筑基址群,以明确基址群分布范围、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性质等,同时开展北响堂山顶天宫区及鼓山南部山间平台区的勘探工作。(执笔:何利群、沈丽华、黄盼、朱岩石、郭济桥)
北朝建筑遗迹分布图
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平面
宫城西门“千秋门”遗址
夯土墙面彩绘墙皮
出土瓦件
狮形石门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