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大运河永济渠衡水段勘察

2024-07-17 14:46:27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大运河永济渠衡水段勘察工作自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进行,针对大运河及永济渠故道流经衡水市段的相关运河型遗存开展。联合考古队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衡水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故城县文保所、景县文保所、阜城县文保所组成,调查面积350平方公里,勘探8万平方米,测绘20平方公里。着重探寻隋代永济渠开通后沿岸相关遗址,共发现隋及隋以后文化遗存85处,其中故城县42处,景县23处,阜城县20处。85处文化遗存包括城址、村镇、单体建筑、墓葬、手工业遗址和航运遗迹等类型。

根据考古调查情况,衡水段大运河沿线的故城县、景县、阜城县均发现围绕运河航道的古代地域性中心城市,城址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位于今故城县军屯、建国两镇的武城城址自唐调露元年移治永济渠北,至北宋末期因天灾移治永济渠东,直至1964年未再迁移。武城自唐调露元年(679年)移近永济渠,与运河相伴约1300年,城市与运河融为一体,其城市发展史即是大运河历史的缩影。景县安陵镇遗址群位于大运河左岸临河处,所见遗物上自唐代,下讫于清代,与文献记载的唐代永徽二年(651年)移治白社桥的安陵城、元代御河仓安陵仓、明清两代的管河公署及巡司有着密切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唐代安陵城亦是移近永济渠的城址。阜城县弓高城址距永济渠稍远,直线距离约8.5公里,但据遗址所见遗物可看出,瓷器品种丰富,窑口众多,该城址亦广受运河文化影响。且其在唐代曾建置为观州、景州州城,是此次衡水段大运河沿线考古调查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唐代城市遗址。

除了以上已发现的城址,掌握了一定线索的河仓、河防,衡水段大运河及永济渠故道沿线上尚分布有数量可观的一般性聚落址,这些聚落址围绕在运河两岸,星罗棋布,与上述沿河中心型城市一起构成了第一层级运河综合体。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衡漳大地的社会结构,对远河地带产生了辐射效应,且上述远河地带同时又是黄河、漳河沿线的第一层级综合体。御河、黄河与漳河的相互影响,加上三河连接日本海、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北洋航线,致使整个冀中地区深受航运文明影响,社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勘察工作的初步认识:

1、大运河永济渠衡水段勘察系由大运河本体出发对大运河及永济渠故道流经衡水市段的首次专项考古工作,主要目的为考察衡水段大运河沿线遗址体现的生业状况、社会形态和居葬关系,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今后衡水段大运河及永济渠故道的考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2、此次考古工作发现了故城县永济渠故道北岸的唐宋武城遗址、阜城县大运河西岸的唐代景州州城遗址,还发现了景县大运河西岸的唐代安陵城遗址线索。根据文献记载,唐代武城、唐代安陵均为移近永济渠的运河型城址,尤其是唐宋武城遗址,辛堤干渠南北向穿城而过,渠道两岸可见大量遗物。据调查情况,永济渠南侧为手工业场所,见有陶窑业、骨器业、蚌器业、石作业、磨制业、服务业等类遗存,应具备航运贸易场所。推测永济渠北当为城址的政治中心,城址西南的弦歌台当为其文化中心。唐宋武城遗址符合运河型城市功能分区的特性。

3、考古调查的唐宋遗址,均发现瓷器遗物,以唐宋武城遗址的古陶瓷遗物最为丰富。仅就调查来看,远自江西、湖南、浙江、陕西窑场,中自河南窑场,近到河北、山东窑场,南北瓷窑产品汇集唐宋武城遗址,单就陶瓷遗物来看,武城遗址堪称古陶瓷地下博物馆,是河北运河型城址陶瓷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一座武城县,半部瓷器史”,是对唐宋武城遗址的生动写照。

4、武城的礼乐弦歌教化思想,透过大运河的文化血脉作用,中兴儒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影响了历史进程。

5、对大运河相关文献进行的综合研究促进了工作进度。勘察工作起始,即注重与文献记载相结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研究,以可信史料形成与考古工作的互鉴,形成了初步工作成果。

6、该项工作以聚落考古方法进行,在大运河文物考古资源相关工作中尚属首次。(执笔:胡强)

景县连镇琉璃窑址

永济渠畔古井

郑口镇民居

阜城县弓高城南墙现状

顺治三年重修弦歌庙碑

调查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