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临漳县邺城遗址核桃园北齐佛寺及朱明门外考古收获

2024-07-17 14:47:07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是曹魏至北齐六朝故都。邺城考古队自1983年迄今在邺城遗址持续进行了四十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为邺城遗址平面布局研究积累了重要基础资料。

一、工作概况

2023年3-12月,围绕“河北邺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创新课题,邺城考古队以探索核桃园北齐佛寺平面布局为学术目标,对11号基址等处开展了勘探与发掘工作。此外,配合朱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对南侧护城河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发掘领队为沈丽华(考执字2023第65号),参加工作人员有何利群、俞乐琦、朱岩石、郭济桥,技师马福堂、孙天顺、付合庆、马磊、李鑫,以及实习生黄清行、屈傲雪等7人。

二、发掘收获

(一)核桃园北齐佛寺勘探与发掘收获

本年度工作重点集中于多个地点:11号基址、1号基址东北部、8号基址东端、7号基址北侧及4号基址周围,共布设探方9个、探沟9条,累计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含2022年发掘范围)。发掘区地层堆积较为简单,第1-3层为晚于北朝的文化层,第4层为废弃堆积,第4层以下为北朝建筑遗迹。

经发掘,进一步明确了11号基址的建筑形制,其平面近方形,东西17、南北16米,台基残高约0.3米,台基南侧东、西及北侧居中位置分设踏道。11号基址向西经西连廊与13号廊房相通,向东经东连廊与6号基址相通。13号廊房向西有甬道与9号、15号基址连接。

1号基址东北保存欠佳,几乎仅存基础夯土,发掘了解到晚期建筑利用了早期条形夯土。7号基址北部及8号基址东侧经发掘确认可区分为南北两部分。8号基址东端呈丁字形,向东、北方向发展,台基周围尚残余包边砖及散水。7号基址北段亦呈丁字形,向东、西方向发展。4号基址暂只获得零星线索,整体面貌还有待厘清。

出土遗物以砖瓦类建筑构件为主,种类有板瓦、筒瓦、瓦当、空心砖、兽面瓦等,瓦件表面多呈黑光,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特性和建筑级别。11号基址发现的大型兽面瓦件,出土位置明确,是邺城遗址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且保存完好的大型兽面瓦件。

(二)朱明门外勘探与发掘收获

为配合朱明门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实施,本年度对朱明门外护城河进行了小规模试掘。一方面找到1986年发掘探沟位置,并在临近位置亦发现多处铠甲、兵器等战争遗留,均进行了整体套箱处理。二来在正对朱明门门道位置的护城河内发现残存砖砌桥梁及等距均匀分布的柱洞等遗迹现象,由此可确认在朱明门外原应设有桥梁,然具体形制还有待探究。发掘还了解到朱明门外护城河与城墙方向大致平行,在对应朱明门外大街两侧河宽约12.5米,对应朱明门外大街处河道略为收窄,约7.9米。河道剖面呈坡度较缓的U字形,河道堆积中出土大量砖瓦、甲片、陶瓷器残件。

三、学术意义

本年度两处田野发掘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核桃园北齐佛寺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11号基址等处平面形制及基础结构,为深入探索佛寺布局与组成提供了全新且重要的材料,11号基址的性质及与佛殿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8号基址与7号基址对应处的发现,为重新认识佛寺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朱明门外护城河的发掘不仅初步了解了此处河道与桥梁的设置及结构,发掘出土的铠甲、兵器等遗物为丰富这一时期兵器考古和铁器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亦为以朱明门为中心的礼仪与战争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三)本年度的考古工作为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展示与利用提供了重要考古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4年度计划继续围绕核桃园北齐佛寺平面布局研究开展工作,重点针对3号基址东北部,以明确3号基址规模、形制及与7号、8号基址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的。同时对朱明门外2023年发掘地点扩大发掘面积,以进一步明确桥梁设置和建筑结构情况,为朱明门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提供准确考古信息。(执笔:沈丽华、何利群、俞乐琦、朱岩石、郭济桥)

核桃园北齐佛寺航拍

8号基址东端

11号基址及附属建筑

13号廊房及甬道

大型兽面瓦件

铁铠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