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古城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地带,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北部,滹沱河南岸,北隔石太高速公路与滹沱河相望,南至桃园村北,西起东古城村村东、东至南高营村村西。遗址面积2.76平方公里。系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度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工作包括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勘探和东垣古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区域考古发掘。
一、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勘探
2023年2月—3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动员全省和其他省份考古业务骨干力量完成了东垣古城遗址近3000亩(约200万平方米)考古勘探工作。遗迹总数337处,其中官署基址区4处、夯土建筑基址8处、夯土墙2处(共4段)、夯土城垣1道(共7段)、城门2处、城壕1道(共4段)、道路27条(共41段)、水系11条(共27段)、居住址6处、手工业作坊31处、水井20口、灰坑216个、墓葬8座,遗迹丰富多样。
通过2023年度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结合历年考古工作及文献资料,初步探明了东垣古城的城市基本形态和空间布局,了解了东垣古城的城市规模、尺度和要素。
1.确认了东垣古城属于太行山东麓冀中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最高等级中心城市之一。东垣古城经过战国至西汉、东汉、魏晋时期多次大的修筑、扩建、改建,主体年代在两汉时期。两汉时期也是东垣古城最繁盛的时期,魏晋以后逐渐衰落。
2.掌握了整个东垣古城遗址在各历史时期城市形态演进过程的重要核心区域及呈现城市布局演变重要节点的直接证据。通过此次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我们认识到,东垣古城遗址地下遗存分布非常丰富,特别是包括城门、城垣、路网、大型官署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区等反映城市运行的主要功能的遗存均有发现,刷新了学术界对于汉代郡国城市制度的新认知。
二、东垣古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区域考古发掘
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垣古城遗址东南部博物馆建设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80平方米。
清理各类遗迹200余处。主要包括灰坑、道路、房址、冶炼炉、灶址、墓葬、水井等两汉时期遗迹。出土可复原文物258件,主要包括陶质、铜质、铁质、骨质、石质等。陶质文物主要包括生活类用具、建筑类用具、农业手工业用具等。
在遗址发掘和资料整理过程中,始终重视科技手段的应用,利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科技考古力量,并广泛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考古工作,从不同的科学角度审视阐述遗址的每一个层面,吸收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挖掘遗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先后开展了考古测年、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
本次考古发掘发现最丰富的遗迹位于③层,③层为两汉时期文化层。灰坑分布密度很大,灰坑种类多样,遗址出土的灰坑有些明显是遗址主体废弃以后人群活动形成的垃圾坑及建筑瓦砾堆积坑;有些灰坑深度超过2米,且包含物较单一,只在灰坑底部堆积包含有陶片及动物骨骼,或有祭祀坑的性质。路网的发现反映了东垣古城遗址两汉时期的城市交通情况。③层是该遗址最为繁荣的时期。
本年度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印证了前期考古勘探成果。发掘区域位于遗址的东南部,包含了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即西汉和东汉时期,出土的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应与遗址作为两汉时期常山郡中心城市的性质有关,与前期考古勘探工作的结果相吻合。发现的建筑遗迹与手工业遗迹,补充了石家庄地区两汉时期生业形态的相关认识,对认识当时该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此次考古工作是近年来石家庄市先秦两汉时期规模较大、发现较为丰富的城市遗址考古发掘,为冀中南地区城邑考古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执笔:陈伟)
东垣古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区域航拍图
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勘探遗迹总平面图
西汉时期瓮棺
东汉时期灰坑
内三足炉
长乐未央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