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康保县兴隆遗址考古收获

2024-07-19 20:11:25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度联合考古队继续对兴隆遗址进行发掘。本年度发掘工作人员共21人,其中专业人员12人,考古技工3人,实习学生4人,当地文物干部2人,雇佣民工约2400人次。除常规发掘工具和技术手段外,应用RTK、无人机进行测绘、航拍与三维成像记录,并有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地质考古专业人员全程参加发掘、取样和分析工作。田野考古发掘自6月上旬持续至9月上旬,实际工作天数98天,最终发掘面积537.6平米(含扩方面积37.6㎡)。

2023年度的发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接着2022年的发掘区域向东、向南揭露,探索房址的具体分布情况;2、确认此前发现认为属于旧石器向新石器阶段过渡的遗存。在2019~2022年解剖TG1东侧的基础上向东继续解剖,确认壕沟性质以及壕沟最下层遗存的成因、年代及属性;3、继续补充年代学和古环境研究的样品,开展年代学、生业经济、古环境等相关领域研究。

本年度发掘的遗迹主要为裕民文化时期的房址。本次发掘新发现房址14座。房子开口形状以圆形为主,除F21、F22、F23较深,其它房址深度一般在0.2-0.5米左右,前者可能为地穴式房址,后者为半地穴式房址。本年度发现的房址大多只有一个活动面,有的活动面上有1个灶(或火塘),灶一般位于活动面中部,可见有浅坑灶、地面灶、石板灶,浅坑灶内堆积一般可分为上层的青灰色烧烬和下层的红烧土两层,也有的活动面上除了灶还有形状较规整灰烬土范围。今年发现的房址中仍旧存在原址改扩建的现象,有两组共6个房址的口部相互“嵌套”,被压在最下部的房子面积最小,一般约15平方米,最上部的房子面积可达30平方米。部分房址活动面上残留丰富的动物骨骼、陶器、骨器、石器及相应的半成品。房址贴壁处可见呈分段存在的生土台,部分可以对应某一阶段的活动面,应为房址建造、使用或废弃埋藏过程中所形成。个别房址F24发现明确的斜坡式门道,朝向东南方向,铺设大量石块。

在遗址南部冲沟(原G5)的下部第6层表面,去年发现的细石叶、骨骼和石块仍旧向东部延伸,今年最大的收获是在⑥层表面发现了一处明确的火塘,坐实了这一片遗村应当为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原位埋藏,并非冲沟冲刷下来,该处发现填补了坝上地区该阶段考古发现的空白。⑥层和⑦层出土的兽骨AMS碳十四测年结果较为集中的分布在距今11200-11600BP之间。

本年度发掘共收获各类遗物415件,其中陶器37件,石器297件,骨角蚌器60件。采集浮选土样208份,稳定同位素和C14年代测试样品86份,光释光样品15份,环境考古剖面样品129份。遗物主要属于新石器时代裕民文化时期。陶器以筒形罐、平板状器、纺轮等为主。石器主要为打制类、研磨类和细石器三种。打制石器主要为锛状器、矛形器,有的局部磨光,此外还有石斧、石铲、石球等。研磨类石器除常态的磨盘、磨棒外,还有体量较小的磨盘、磨饼等。细石器主要有石核、石叶、石镞等。骨角蚌器有常见的刀、针、锥、簪、骨柄石刃刀等生产生活工具,此外还有少量穿孔蚌壳、贝壳牙饰等饰品。动物种属包括牛、鹿、马、犬、猪、兔、啮齿动物、猫科动物、鸟类、鱼、蚌等,其中牛、鹿所占比例较大,F26还发现了一具较完整的狗骨架。

另外,今年还发现了一座辽代的竖穴土坑墓,墓主头部有头龛,龛内放置随葬品,单棺,墓主为二十岁左右的女性,葬式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有陶罐、铜镜、铜环、骨刷、骨管、细串珠、羊骨架、纺织品等。(执笔:庄丽娜)

2023年发掘区遗迹平面图

F24、F27、F28三座房址

F16半地穴房址

F16石板灶

冲沟下部的火塘

遗址南侧冲沟下部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