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址概况
四台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面积15万平方米。其是近年在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具有重要价值的包含旧新过渡时期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
二、既往工作
遗址2004年发现,2015—2018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重要收获。2020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尚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单位联合开始新一轮的发掘和研究。该遗址经过2020——2022年的发掘,发现了BP10400-6400年间的五组遗存。尤以万年前后的第一、二组最为重要,地层关系清晰、测年数据连续,房址结构和出土陶器、石器特征,也都体现出连续发展的过程。成组房址实证了北方地区定居村落的出现,展现出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流动性生存方式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定居的发展转变。细石器工业继承发展自泥河湾盆地一万余年的楔形细石核技术传统,表现出文化与人群发展的连续性,为中国北方旧-新石器时代过度研究提供了非常典型而且最直接的证据。以压印纹筒形陶罐、陶板状器、细石叶石器、研磨器等典型器物为代表第一、二组遗存,文化特征明确,初步判定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四台文化。其是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反映出来的区域特征,突破了以往我国北方区域考古学文化的认识,为燕山南北和西辽河流域找到了共同的文化根源,为更加全面和深入理解该地区后续考古学文化谱系及史前社会发展演变奠定了基础。第三组遗存碳化粟、黍的发现,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实证。四台遗址是探索中国乃至东亚走向农耕定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格局、旧新石器过渡的中国北方模式、旱作农业起源的关键性发现之一。
三、本年度发掘收获
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有关单位继续对四台开展发掘研究。本次发掘遗址面积500平方米,发掘房址20余座,坑2座,出土陶、石、骨、贝类遗物800余件。房址除一座为横排双室外,余下皆为单室,平面近圆角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竖直壁,穴壁不规整,无门道,地面上有灶,柱洞分布于墙壁四周,居住面较平整,地面上分布有残石器、石叶、残磨盘以及陶片等遗物。陶器多为夹砂素面陶残片、戳印纹陶片等,器形有板状器、尖寰底罐等;磨制石器,主要是磨盘、磨棒、穿孔饼形、石锛等;细石器,多为锥状石核、石片、细石叶、刮削器等;骨质品有骨针、骨锥、石刃骨刀柄、肩胛骨等,还有一些穿孔贝饰、玛瑙珠等。根据出土的陶片、石器特征和地层叠压关系推断其当属新石器时期,根据房址内遗物、灶等推断每一座房址当为最小的聚落单元,多为居住使用,也带有少部分为生活而进行生产加工的功能。
发掘期间,我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开展了植物、环境、陶器、测年、石器等相关研究,相关工作正在实验室进行中。美国贝塔放射性实验室对房址中出土的木炭、动物骨骼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获得15个万年左右和10余个9000年前后多的系列测年数据。
四、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些发现和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冀西北地区聚落与社会、生产与技术等研究的材料,对(冀西北地区)文化变迁以及社会演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深入探讨旧—新石器时期过渡、农业起源、文化谱系、人类群体从流动性向定居形态转变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是我国北方地区万年文化史的实证,对于探索中华文明根系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具有重要价值。发掘同时,本年度接待专家、学者、群众、领导考察参观600余人次,并成功举办“何以中原”、“旱作农业”等学术研讨会,有关媒体对前期发掘研究成果多次宣传报道(2023年以前成果),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执笔:赵战护)
尚义四台遗址地貌(北——南)
2023发掘区全景(东上——西下)
F18
细石叶
细石核
尖寰底罐
专家学者考察
浮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