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漳河中上游地区夏商时期2024年考古勘查取得新收获

2024-08-15 17:10:41  来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进一步探索先商文化,积极参与“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进程化研究”重大项目,在河北省文物局支持下,2024年4至6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磁县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开展了邯郸漳河中上游岳城水库北岸区域考古勘查,取得新收获。

图片1.png

图一 太行山东麓与漳河、滏阳河流域

漳河发源于山西东南部,邯郸岳城水库以上漳河自西向东穿梭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此次调查区域位于漳河中上游北岸的河流二级台地及北部的支流台地、低山丘陵地区,高程90~190米,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主河道二级台地和北侧支流两侧台地众多且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古代人类生存。该区域新石器、夏商周、北朝唐宋时期地下考古遗存非常丰富,类型多样,发现了先商文化重要代表性遗存下七垣遗址、北朝皇帝及宗族勋贵墓群、金元时期北方著名民间代表性窑址—观台窑等一批重要考古文化遗存。

此次考古调查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调查先秦时期遗址16处,其中新发现侯家沟遗址、里青村西北遗址、里青村东遗址等7处。16处遗址年代均为新石器~东周时期,主要以商周时期为主,面积1100~50000平方米不等。

图片2.png

图二 本次调查区域

图片3.png

图三 里青村西北遗址远景(东南向西北拍摄)

图片4.png

图四 断崖残存灰坑

图片5.png

图五 里青村西北遗址采集遗物

考古勘探主要围绕下七垣遗址、西光禄遗址进行。下七垣遗址地表现仅存南北2处小台地,2处台地均存在厚0.3~0.85米商周时期文化层。勘探共发现遗迹3处,均为灰坑。采集陶片为泥质灰陶、磨光黑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纹饰有细绳纹、弦断绳纹、戳印纹、篮纹等,可辨器型有卷沿高锥足鬲、束颈罐、大口尊侈沿盆等。遗址主体年代为夏商时期,保存面积约1200平方米。西光禄遗址内文化层堆积呈不规则形南北向分布,厚约1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堆积丰富区位于遗址北部,范围大致呈长方形,东西向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共发现遗迹10处。其中灰坑9座,沟1条。地表采集和探孔内陶片有泥质褐陶、泥质灰陶、磨光黑陶等,纹饰有细绳纹、弦纹、交错绳纹等,可辨器型有饰竖向绳纹鬲锥足、鬲弧腹部、梯形石锤等。遗址主体年代为夏商时期。

图片6.png

图六 考古勘探遗址位置

图片7.png

图七 下七垣遗址北台地远景(西北向东南拍摄)

图片8.png

图八 下七垣遗址南台地远景(北向南拍摄)

图片9.png

图九 下七垣遗址勘探区地层堆积范围分布示意图

图片10.png

图十 下七垣遗址采集遗物-1

图片11.png

图十一 下七垣遗址采集遗物-2

图片12.png

图十二 下七垣遗址采集遗物-3

图片13.png

图十三 西光禄遗址文化层堆积范围分布示意图

图片14.png

图十四 西光禄遗址采集遗物

考古调查初步获取了漳河岳城水库北岸区域史前时期(新石器~先商时期)和商周时期遗址群分布范围、平面格局、人地关系的演变轨迹。史前时期遗址群分布在漳河北岸二级台地,面积约15平方千米;中心遗址下七垣遗址与南营遗址相距约4公里,后者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一般遗址分布在其两侧,面积在1000~1400平方米。商周时期遗址群分布区域扩散至北部丘陵阶地,面积约40平方千米;同时该时期遗址数量倍增,中心遗址里青西北遗址、高庄遗址面积达到34000~50000平方米,一般遗址面积10000~16000平方米。该区域自新石器至商周时期聚落变化表现为遗址数量不断增多,聚落分布范围逐步扩大,聚落规模逐渐增大,表明聚落人口增长和人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力、适应生态环境的水平提高,展示了该区域先秦时期古代聚落形态和变迁的最主要社会信息。

下七垣遗址考古勘探了解遗址平面范围、文化堆积分布状况、保存状况和文化内涵,为制订遗址保护规划方案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根据勘探情况,初步推断西光禄遗址为滏阳河流域东侧河流冲击平原上一处中型下七垣文化遗存,为进一步探寻漳河型下七垣文化分布边界区域、冀南地区东部平原夏商时期古地理环境变迁提供重要线索。

此次考古勘察考古成果,不仅拓宽学界对冀南地区漳河流域先秦时期文化研究视角,还推进漳河型先商文化分布规律、分期标尺、聚落形态深入研究,同时为商人起源、商人南下灭夏路线以及早商时期冀南地区文化面貌深入讨论提供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