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由河北省文物局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2024年度河北考古成果交流汇报会在石家庄举行。
按照会议议程,本次汇报会为期两天,12月27日会议纪要如下:
12月27日上午场
涞水富位遗址2024年度发掘
报告人:王含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富位遗址位于保定市涞水县胡家庄乡富位村南一处北易水的二级阶地上。2024年度清理墓葬13座、灰坑多个,明确了墓地北、西两侧边界;发现夯土基槽遗迹1处、沟2条,夯土基槽与沟可能是该聚落外围的城垣和壕沟,是华北平原中北部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夯土遗迹,也是目前河北省内年代较早的商代环壕聚落。富位遗址是保北地区早商时期一处重要的中心性聚落,本年度工作丰富了大坨头文化墓葬的内涵,增进了对墓地布局的认识,为大坨头文化社会结构、人群互动等研究提供了材料。发现的聚落外围的城垣、壕沟,明确了聚落的边界,为进一步讨论聚落布局提供了线索。
行唐故郡遗址2023-2024年考古工作新收获
报告人:齐瑞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郡遗址位于石家庄行唐县故郡村。2023-2024年共清理各类遗迹11处,包含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两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房址文化特征与河北易县北福地一期文化、冀南磁山文化较为接近,在地域上弥补了二者之间缺环,对于太行山东簏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东周时期三号车马坑是近年来河北地区发现的埋藏车马数量最多的车马坑,为先秦时期车马形制与车马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故郡遗址是鲜虞中山国早期历史及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之一,其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北方戎狄族群特色,又深受华夏系统文化的影响,对研究东周时期戎狄等北方族群的华夏化进程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人:马小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李家庄古家疃墓葬位于张家口市蔚县杨庄窠乡李家庄村南约300米处。2024年勘探新发现墓葬260余座,发掘墓葬21座,其中18座为战国时期,以战国早-中期为主,进一步丰富了墓葬的等级结构与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特色的遗存除典型三晋风格外,更包含戎狄、燕、中山等多种文化因素。蔚县作为“文化交流三岔口”的地位贯穿整个先秦时期,直至秦汉大一统格局形成。该墓葬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在华夏化进程中展现出的独特性,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交流、交融的独特魅力,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重要节点,也是东周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处遗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雄安新区南阳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
报告人:雷建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阳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20米。2024年度在小城东北部发现清理各类遗迹109处,其中灰坑96处、墓葬8处、瓮棺葬1处、灶5个、井1个、火坑1个,出土各类可修复器物80余件,包括陶器、铜器、骨器、石器、玉器、铁器等。基本明确了小城内拐角的位置、结构形态和建筑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对小城分布范围、功能性质及年代的相关认识。南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是白洋淀地区东周、汉代城市起源、形成、发展等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城市风貌等城市考古研究的重要实物载体和范例,进一步推进了白洋淀区域先秦时期生态环境演变、人地互动关系的研究工作。
2024年邯郸赵王城遗址考古工作汇报
报告人:任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赵王城遗址位于邯郸市西南部。2024年度以2号夯土基址为工作重点。考古勘探发现2号夯土基址底部有2座大型“中”字形东西向墓葬以及陪葬坑1处。考古发掘揭露了2号夯土基址顶部平台,明确了其是一座以夯土台为基的台榭式建筑基址,至少存在两层结构、多次营造过程,功能是墓上“享堂”,现存夯土台既是墓葬的残存封土部分,也是享堂建筑的一部分遗构。夯土台基下发现并确认存在大型墓葬等重要遗迹,为赵王城考古工作的首次发现,对于赵王城考古工作来说亦属重大发现。为研究赵王城遗址的城市规划布局、营造理念和东周城市演进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料。
隆尧柏人城遗址2024年考古新收获
报告人:王子奇(中国人民大学)
柏人城遗址位于邢台市隆尧县双碑乡。2024年分别在城址东部亦城村东南、东城墙中段、北城墙东段三个地点展开发掘。发现的道路、水渠、城墙、墓葬等遗存对于认识和研究柏人城遗址的沿革、布局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对于认识柏人城东部与南部区域的使用情况与不同时期的沿革情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纠正了以往勘探中对城址东②门、北门的认识;对北城墙的解剖提示柏人城曾有两次重要的城墙营建活动,为进一步探索柏人城的沿革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今后柏人城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报告人:陈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东垣古城遗址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北部。2024年对夯土建筑区进行重点考古发掘。明确了夯土基址区北部的东西向夯土基址(A区夯土)是一组规模宏大,等级甚高的殿堂基址,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可能早至西汉,第二期主体为东汉;对夯土基址区的多个关键节点进行针对性解剖清理,发现有排水系统、院落以及附属建筑等。通过现阶段的考古发掘,对东垣古城夯土基址区的布局、年代和性质有了新的认识。经揭露的主殿基址规模宏大,用料考究,应是郡国的最高官署或宫殿区所在,但规格明显高于地方城市官署建筑应有的等级,这与东垣曾为侯国国都有关。
12月27日下午场
2024年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西门考古新收获
报告人:何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邺城遗址位于邯郸市临漳县西南。2024年度继续发掘东魏北齐宫城西门。该门址平面呈凹字形,为内收型殿堂式城门,主体由夯土台基、夯土连墙及双阙等部分组成。出土遗物以砖瓦类建筑构件为主,特别如石狮门砧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特性和较高的建筑等级。宫城西门的发掘系邺城考古队首次对东魏北齐时期的宫城门址展开考古工作。该门址是继北魏洛阳城阊阖门之后再次发现保存极为完整的宫门遗址。结合文献记载,可初步推测该门址为东魏北齐时期宫城西侧正门“千秋门”遗址。对于深入了解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布局、宫禁制度乃至中国古代宫城建筑格局和宫门形制演变等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邺城遗址核桃园北齐佛寺及朱明门2024年考古收获
报告人:沈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邺城遗址位于邯郸市临漳县西南,2024年度对核桃园北齐佛寺及朱明门佛寺3号基址东端开展了勘探与发掘工作。此外,为配合朱明门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对南侧护城河、朱明门两翼城墙拐角等处进行了勘探与发掘。确认了3号殿址的位置、规模及其与周围附属建筑之间的衔接关系,为认识佛寺平面布局提供了重要信息,出土的砖瓦类建筑构件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特性和建筑级别。明确了朱明门外对应中轴线位置的河道结构与桥梁设置情况,及朱明门两翼城墙拐角准确位置和夯土结构。出土的兵器类遗物为丰富这一时期兵器考古和铁器研究、礼仪与战争空间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北响堂石窟区域考古2024年度工作
报告人:黄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响堂石窟寺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东2公里的鼓山西麓。2024年度对石窟以西、常乐寺遗址以东山麓地带的北朝至宋金建筑基址区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时代集中在北朝、宋代两个时期。通过2024年的发掘,明确了该区域沿用时间,且与常乐寺遗址中《大金正隆四年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所载寺院沿革较为一致,并验证了《续高僧传》中的相关记载。为进一步解决北响堂石窟寺的寺院规模、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学术问题打下基础。北响堂石窟寺的研究对于廓清中国石窟寺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构建石窟寺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谱系传承的意义重大。
报告人:何岁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古州城遗址位于雄安新区雄县南15公里的鄚州镇(原属任丘市)古州村及周边。2024年度勘探发现19、20、21、22号建筑址、18号址东侧道路等;发掘揭露出了18号建筑址及其东、西区域包括灰坑、房址、墙址、道路等诸多考古遗存。出土文物主要有砖、瓦、瓦当、陶瓷器、三彩器、鎏金铜饰件、铜钱以及多件佛教遗物残件,并罕见出土二件陶质龙首残件。考古发掘明确了18号建筑址东、西范围的空间框架,对古州城东南隅汉唐时期城市道路框架与变迁有了初步认识。
元中都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掘工作
报告人:黄信(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元中都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县城西北15公里,馒头营乡白城子村、积善村和淖沿村之间。2024年度发掘区位于元中都宫城东向轴线西部北侧,共清理JZ10和JZ11两处建筑基址,出土大量建筑构件,主要有鸱吻、兽头、兽角、套兽、坐龙、凤鸟、鸟喙神兽、瓦当、滴水、屋脊用合脊筒瓦、条子瓦、线道瓦、当沟瓦等琉璃建筑构件及大量灰陶筒瓦、灰陶板瓦等灰陶瓦件。基本明确了2处基址的形制、尺寸、营建方式、次序与结构布局,并以此推测JZ11可能为一处高等级礼制性建筑;JZ10可能为一处等级较高的皇家服务性建筑。考古发掘工作对于进一步明晰元中都遗址的整体布局、分期沿革和功能分区具有重要意义。
闭幕式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
闭幕式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文瑞院长发表了讲话,他由衷感谢与会专家细致精准的点评和富有前瞻性的建议,他表示,2025年的考古工作即将启程,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将继续秉持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在探索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等方面持续开展更深入的发掘与研究,期待在2025年有重要考古新发现、更多考古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