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邯郸故城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遗址,全城包括赵王城和大北城两个部分。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王城遗址是赵邯郸故城遗址的宫城部分,由西城、东城和北城3座相连的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
本年度考古工作,为“邯郸赵王城遗址2024—2026年考古工作计划”中的一部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工作区域为 2号夯土基址西南部,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考执字﹝2024﹞第160号)。随着考古勘探工作逐步进行,6月底夯土台下发现并确认存在大型墓葬等重要遗迹,为赵王城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队伍及时上报河北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要求进一步加强安保措施,同时加快工作进度,本年度全部发掘揭露出顶部平台,增加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本年度总发掘揭露面积约 1900平方米。
2号夯土基址位于赵王城遗址西城中部,是西城中轴线建筑群中间的一座夯土基址。中心坐标:N538982.85、E4049553.94、海拔98.71米。地势南高北低,落差约1.3米,底部平面近似方形,东西52.4米、南北52.3米、存高约5.4米。夯土台呈覆斗形,底部有现代坟破坏,在距离顶部最高点向下约2米处有一层平台。
该项目于2024年3月开始发掘至2024年12月结束,有勘探和发掘两项内容。
经考古勘探,夯土台基下探明两座“中”字形东西向墓葬,由北往南分别编号为M1、M2,墓室近正方形,东西各有一条墓道,两座墓葬墓室南北距离约0.9米;另在夯土台西北约2米处探明陪葬坑一座,东西长13.8米,南北宽7.5米,自深2.5米。M1方向274°,东西长50.1米,墓室底部距离夯土台最高点深14.7米,开口面积约474平方米。M2方向272°,东西长53.2米,墓室底部距离夯土台最高点深14.4米,开口面积约546平方米。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2号夯土基址是一座以夯土台为基的台榭式建筑基址,至少存在两层结构,存在多次营造过程。其功能是墓上“享堂”,现存夯土台既是墓葬的残存封土部分,也是享堂建筑的一部分遗构。发现遗迹由下往上可分为大台座、回廊等建筑基础遗迹、南北两座夯土台和夯土台南边两处垫土区六个部分。建筑地面为建设施工时的活动面,向下挖墓坑,向上夯筑墓道和墓室地上部分,下葬后回填,构成建筑基址大台座,大台座上平台构建回廊等建筑,两座夯土台南北向分布于大台座中部,间距2.7米,大台座建成后于南侧构筑通道(垫土1、垫土2)。
根据保存较好的础石埋藏情况和同时期墓葬构筑方法,推测均为暗础载柱,仅存柱子底部础石。础石放置时,将平整的一面向上,不规整的一面向下,填土夯实,起到了很好的承重作用;向下的一面不规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平移位,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
此为赵王城内首次发现,对于赵王城考古来说属于重大发现。为研究赵王城遗址的城市规划布局、营造理念和东周城市演进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料。(任涛)
全景-西向东
西侧柱础石
东侧柱础石
夯窝
出土板瓦
出土陶豆
出土筒瓦
出土玉片